「澳門基督信徒聯合祈禱會」是澳門多個基督宗派與天主教澳門教區聯合的合一活動,為普世基督徒合一的意向而祈禱。在今年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周年之際,此講題可謂相當合宜。
關係救恩論 尼西亞大公會議平息亞流主義之爭
葉教授首先回溯了尼西亞大公會議的歷史背景。這是基督宗教歷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由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後,基督教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備受迫害的宗教轉變為帝國國教。
他指出,當時教會面臨著一場重大神學爭論——亞流主義之爭。這場爭論之所以引起皇帝的重視,是因為在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教會的紛爭已不再是單純的教會內部事務,而是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作為統治者,君士坦丁希望通過召開大公會議來平息這場紛爭。
葉教授解釋,當時亞流派認為耶穌基督(聖子)低於聖父,他們的論據「阿爸肯定比兒子大」看似符合常理,並且他們認為聖子在最初是不存在的,是在某個時間點才出現的。與之相對的是大公派(正統派)的立場。這場爭論的結果直接關係到救恩論:如果接受亞流派的觀點,認為耶穌基督不是完全的神,那麼信徒就無法確信是否能通過耶穌基督獲得真正的救恩、永生和與上帝的完全和好,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當時的教會領袖們要堅決捍衛正統信仰。
381年版本使用了「上主」一詞促進了華人教會合一
他又介紹了分辨《尼西亞信經》不同版本的方法——對聖靈的描述。325年的第一版本中只有簡單的「我們信聖靈」;381年的版本增加了「從聖父而發」以及「與父子同受敬拜,同享尊榮」的內容;而第三個版本即西方教會版本則進一步增加了「和子」(Filioque)——「從聖父和子而發」。葉教授指出,雖然第三個版本在西方教會廣泛使用,但由於未經正式會議通過,並未得到東方教會的認可,因此在追求教會合一時,建議使用第二個版本,即381年的版本。
葉教授指這381年版本的《尼西亞信經》在華人教會中的里程碑意義。香港近期出現的「合一中譯本」是第一個兼顧天主教和基督教用語的中文譯本,當中使用了「上主」一詞,從而避免了「天主」、「上帝」等用詞帶來的隔閡,促進了華人教會的合一。唯一尚未統一的是對「聖靈/聖神」的稱呼。
葉教授再深入闡述了《尼西亞信經》與當代信仰實踐的關聯。他指出,《尼西亞信經》不僅是基督教正統信仰的基石,也是分辨異端的重要標準。它幫助信徒正確理解聖經,避免對信仰的曲解。此外《尼西亞信經》也奠定了三位一體論的基礎,雖然信經中沒有明確提及「三位一體」一詞,但它確立了聖父、聖子、聖靈同為上帝卻又不同位格的核心教義。同時《尼西亞信經》也與救恩論、崇拜生活、靈修實踐等方面息息相關。葉教授特別提到,在牧養資源不足的地區《尼西亞信經》更顯重要,它能幫助信徒建立正確的信仰框架,抵禦異端邪說。
《尼西亞信經》今天仍發揮影響力
在問答環節中,聽眾就信經的形成過程中的權力因素提出質疑。葉教授承認歷史進程中確實存在權力運作,但他強調信經的核心教義是建立在深刻的信仰邏輯和救恩論基礎之上的。他以耶穌基督的神性為例,說明如果接受亞流派的觀點,將無法確信耶穌能否帶給信徒真正的救恩。
另有聽眾詢問《尼西亞信經》與《使徒信經》的關係。葉教授解釋指《使徒信經》源自羅馬教會的拉丁文信經,主要在西方教會流傳,;而《尼西亞信經》最初是用希臘文寫成,具有更廣泛的普世性。此外《使徒信經》強調個人信仰,使用「我信」;而《尼西亞信經》表達的是教會的共同信仰:「我們信」。
在講座的最後,葉教授對《尼西亞信經》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進行了總結:「作為普世教會的正統信仰宣言,《尼西亞信經》不僅在過去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在現代信仰實踐中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通過理解和接受這一信經,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仰,並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堅守正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