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青年對公衆事務知而不行 反映公民教育徒具形式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近六成港青年不願就公眾利益表達個人意見,超過七成青年表示不知道如何參與,反映現時的公民教育徒具形式,對促進青年公民參與未見成效。 該份由突破機構進行的「教育場景與公民參與」研究,目的是了解教育場景如何促進青年的公民參與。機構於去年11月至今年5月通過電話訪問了1028名港青少年,其中超過八成人認同要關注其他同學權益,但近六成表示不會向校方表達對校政的意見。由此反映青年在概念上關注公眾利益,卻缺乏實質行動。 學校為學生實踐參與公衆事務的場所,但調查顯示學生未有機會在校參與公衆事務。7成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學校的政策和校規是如何制訂;校方在制定校規和校政時沒有咨詢他們的意見,還有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學校沒有鼓勵用批判思考對校政或校規提出疑問。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機構研究幹事彭慶東認為,公民教育強調公民與社區的關係及公民如何參與社區,但目前的公民教育課程,只介紹政府組織或架構、公民權利和義務,既沒有具體介紹政治和公共事務參與的渠道,亦沒有鼓勵學校作為提供實際公民參與的空間。從而結果停留於徒具形式和理念的公民教育,並未能提高青年的公民意識和參與意欲。 他建議學校增加青年公民參與的空間,讓青年人有提出議題的機會、參與決策或計劃校政,培養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建立他們以群體和以整個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