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萬民都歌唱!梁逸軒、葉菁華談「衛斯理聖樂」對今日敬拜的啟示

讓萬民都歌唱!梁逸軒、葉菁華談「衛斯理聖樂」對今日敬拜的啟示
3月23日,「查理士.衛斯理聖樂講座音樂會」在北角衛理堂圓滿舉行。(圖:北角衛理堂臉書)
3月23日,一場融合深度講座與悠揚樂韻的「查理士.衛斯理聖樂講座音樂會」在北角衛理堂圓滿舉行。韋伯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香港聖詩會書記梁逸軒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葉菁華教授兩位講員,共同引領聽眾深入探索十八世紀聖詩巨匠查理士.衛斯理(Charles Wesley)的音樂世界、神學思想及其身處的時代脈絡。

透過講解與現場示範,這些跨越世紀的靈魂之歌再次迴響,啟發聽眾反思其對當代教會敬拜與信徒生活的深遠意義。

聖詩巨匠的誕生

講座首先由梁逸軒勾勒出查理士.衛斯理(1707-1788)的生平輪廓。這位牛津大學的高材生,不僅是其兄約翰.衛斯理推動循道運動的得力夥伴,更是一位極為多產的聖詩作者,一生創作了約6500首詩歌,數量與質量均令人驚嘆。

梁特別指出,查理士雖是循道運動的核心人物,卻終生保留英國國教(聖公會)牧師的身份,這反映了他與體制教會的複雜聯繫。其個人的屬靈轉變經歷,更是他創作大量充滿真摯情感與神學洞見詩歌的源泉。

接著,梁逸軒將視野擴展至十八世紀的英國。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張力的時代:大英帝國正憑藉海權與殖民擴張崛起,社會結構經歷轉變;宗教方面,英國國教雖居主導地位,但內部亦存在形式主義與屬靈冷漠的問題。《寬容法案》雖允許非國教徒的存在,但宗教氛圍仍相對單一。神學上,加爾文主義的預定論與衛斯理兄弟所持的阿民念主義之間的論辯,塑造了當時的思想景觀。

當時教會的音樂實踐,常流於格律詩篇的單調頌唱,或由少數詩班成員和管風琴主導,普遍信徒的參與度有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衛斯理兄弟的聖詩運動如同一股清流,旨在喚醒沉睡的靈魂,重燃敬拜的熱情。

約翰.衛斯理的「歌唱守則」

約翰.衛斯理將全體會眾參與歌唱視為敬拜生活和屬靈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為此定下著名的「歌唱守則」。這些守則要求信徒:要先學會正確的曲調;要準確、齊心地歌唱;要熱誠(lustily)且充滿信心地唱,不膽怯、不炫耀;要心存謙卑,單單為討上帝喜悅而唱;要跟隨領唱者的速度與節奏,避免拖沓懶散。

原來,約翰.衛斯理初期對專業詩班和複雜樂器如管風琴持審慎甚至反對的態度。梁逸軒解釋,這是因為約翰擔心這些會削弱會眾的參與感,令敬拜變成表演而非真誠的敬拜。此外,他極力推崇簡潔、易學的曲調,並常常在露天場合帶領群眾歌唱,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教堂的藩籬,讓信仰的歌聲響徹在普羅大眾之間,實現「人人皆祭司,人人皆歌者」的理想。

查理士.衛斯理聖詩的廣度與深度

梁逸軒指出,查理士的詩歌遠不止於我們熟悉的節慶名作。當然,像聖誕頌歌《新生王歌》(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復活頌歌《主復活》(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以及深刻描寫神人關係的《神聖純愛》(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等,都是其代表作,體現了其對基督生平、救贖大功和神聖之愛的核心關注。

梁更進一步挖掘了查理士詩歌寶庫中較少為人知的面向。例如,他能將整段聖經經文(如以弗所書第六章關於屬靈軍裝的描述)巧妙地融入詩歌,使其成為可唱誦的教義與勸勉。他也為信徒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如洗禮、堅信禮、婚禮、喪禮等創作詩歌,讓信仰的表達貫穿生命的始終。

最令人驚訝的是,查理士的筆觸甚至延伸至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現實,他曾創作支持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為國家在戰時祈禱、表達愛國情懷甚至帶有反法、反天主教色彩的詩歌。這些作品充分顯示,在衛斯理的觀念中,信仰並非遁世的慰藉,而是與家國命運、社會脈動緊密相連的。

古韻新詮:旋律、格律與今日演繹的思考

講員也探討了衛斯理聖詩的音樂形式及其流傳演變進。梁解釋了「格律」(Meter)在聖詩中的作用——如同詩歌的骨架,使得不同歌詞可以配上相同格律的曲調,極大地方便了傳唱。

他提及了衛斯理兄弟出版的重要詩集,並特別強調了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約翰.衛斯理本人偏愛那些質樸、易學、能讓最多人參與的曲調,故此今日信徒耳熟能詳的歌詩、尤其是一些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品原非衛斯理時代的原配旋律,只是配唱了衛斯理詩詞。

梁也談到了衛斯理聖詩在華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承,提及了早期傳教士如裨治文(George Piercy)的貢獻,並呼籲當代的華人信徒珍視這份屬靈遺產,積極投身於更精準、更具感染力的翻譯工作,甚至鼓勵創作具有衛斯理精神、回應本土處境的新聖詩。

最後,梁逸軒總結時再次將思考引向當下。衛斯理聖樂的核心精神——敬拜乃全體參與、發自內心、滿載神學真理的群體歌唱。那麼,現代教會的崇拜音樂是否過於注重舞台效果和專業表演,而犧牲了會眾的投入感呢?在追求音樂技巧的同時,是否淡化了詩歌本身的神學信息與屬靈分量?教會如何在追求音樂卓越與確保人人可及、人人參與之間尋找平衡?

梁認為,衛斯理兄弟當年所面對的挑戰,在今日社會及教會中仍以不同形式存在。因此,重溫衛斯理聖樂的傳統與精神不僅是「懷舊」,更能汲取智慧與力量,去面對當代的挑戰,重新點燃會眾敬拜的熱情,讓信仰的歌聲再次成為改變生命、轉化群體的力量。

葉菁華教授:情感、恩典與親密關係的深化

葉菁華教授隨之從神學與屬靈經驗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衛斯理聖樂的理解。葉教授首先強調,循道信仰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充滿情感的表達,而歌唱正是這種情感信仰的重要載體。他引用衛斯理的觀點指出,歌唱不僅是情感抒發,更是上帝賜予恩典的途徑(Means of Grace),與領受聖餐、禱告、讀經等屬靈操練同等重要。這意味著,唱詩本身就是一種經歷上帝同在與作為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崇拜中的一個環節。

葉教授特別以查理士.衛斯理的名作《耶穌,我靈魂的愛人》(Jesus, Lover of My Soul)為例,深入闡釋了衛斯理聖詩中常見的那種極其個人化、親密無間的與基督的關係。他指出,「靈魂的愛人」這種表達,在當時的宗教語境下是相當大膽和突破性的,它將信徒與基督的關係描繪成一種深刻、活潑、甚至帶有浪漫色彩的親密連結。這種表達並非空泛的情感宣洩,而是植根於深刻的神學認知——耶穌基督是信徒完全、唯一的倚靠與避難所。

葉教授聯繫到早期循道信徒常遭受譏笑、逼迫甚至身體攻擊的歷史處境,指出在狂風暴雨般的敵意中,唯有緊緊倚靠主耶穌,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與力量。《耶穌,我靈魂的愛人》正是這種在患難中尋求並經歷基督同在的真實寫照,因此對於感到孤單、被誤解的信徒而言,有特別的安慰與陪伴力量。

葉教授亦簡要對比了不同時期聖詩風格的演變,指出相較於早期如以撒.華滋(Isaac Watts)較為客觀描述的作品如《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衛斯理的詩歌更強調主觀經歷和個人與基督的直接關係。而相較於後來十九世紀美國福音詩歌中某些可能更側重個人決志或情感的表達,查理士.衛斯理的作品始終融合了豐富的禮儀傳統、深刻的個人經驗以及堅實的神學基礎。

葉教授還提及了另一首深受喜愛的詩歌《千口和聲》(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並特別讚賞了劉景放的中譯版本,顯示了優秀翻譯對於傳承經典的重要性。

跨越時空的信仰力量與藝術魅力

此次講座音樂會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靈性的共鳴。來自各循道衛理會的堂會的詩班成員也參與現場獻唱,悠揚的聖樂在教堂空間中迴盪,將衛斯理兄弟推崇的「萬民歌唱」精神活現眼前。

講座音樂會在熱烈的掌聲與共同的歌詠中圓滿落幕,與會者不僅深化了對衛斯理聖樂遺產的認識,更親身體驗了跨越時空的信仰力量與藝術魅力。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