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為何離開教會?宗教學者揭示深層社會原因

澳大利亞人為何離開教會?宗教學者揭示深層社會原因
菲利普·休斯牧師(The Reverend Philip Hughes)於2025年4月發布了他的新書,探討澳大利亞的宗教現狀。(圖:Melbourne Anglican)
近年來,澳大利亞宗教信仰持續衰退,越來越多民眾選擇遠離教會。對此,澳大利亞知名宗教研究學者菲利普·休斯牧師(Rev. Philip Hughes)指出,這一現像背後並非單純源於教會領導失誤或信徒信心軟弱,而是由更廣泛的社會結構性轉變所推動。

在其新書《What is happening to religion in Australia?》(《澳大利亞的宗教正在發生什麼?》)中,休斯教授分析,現代社會正從「責任導向」轉向「個人滿足」,這使得人們與傳統宗教機構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社會價值的核心已不再是履行宗教或社會責任,而是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個人幸福,」他説。「這種變化使人們更傾向於根據自身的信念和價值判斷選擇是否繼續參與宗教生活。」

他指出,諸如嬰兒死亡率降低、福利制度健全,以及避孕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們對性關系、婚姻與生育的傳統觀念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轉變也讓教會在諸如婚前性行為、同性關系、女性角色等議題上的傳統立場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張力。

「很多人選擇不再承受這種張力,而是直接離開教會,」他説。

休斯教授特別指出,這種宗教認同的衰退是普遍性趨勢,影響跨越年齡與羣體。他在研究中發現,與保守派教會相比,強調包容與社會正義的進步派教會流失信徒的速度更快。「進步教會的下一代人往往繼承了他們的社會價值觀,但卻失去了教會生活。」

相比之下,保守教會因強調明確的信仰身份和傳統價值,在穩定信徒社羣方面表現更為強勁。然而,休斯也坦言,這種內部凝聚力往往伴隨著社會影響力的下降,因為這類教會通常只能吸引不到10%的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休斯教授的研究與另一份由McCrindle Research在2025年4月發布的報告形成對比。後者認為,目前有數十萬澳大利亞人正在「安靜地回歸基督信仰」。但休斯強調,從整體數據來看,宗教參與率在各年齡段仍在持續下滑,尤其年輕人對信仰的興趣顯著下降。

面對這一現實,他呼籲教會需要重新定義自身在世俗社會中的角色與使命。「教會可以從重建有凝聚力的社羣開始,並思考在現代語境下,‘基督信仰’意味著什麼。」

他認為,雖然科學發展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但許多核心價值並未改變,如社區歸屬感、尋找生命意義、為他人生命帶來正面影響,以及建立一個充滿公義與憐憫的世界。

「這本書帶來的不是樂觀的預測,」他坦言,「但若教會能忠於信仰的核心,並用新的方式詮釋舊有真理,我們仍然有希望回應這個時代的屬靈挑戰。」

資料來源:Melbourne Anglican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