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李锦洪回顾廿年风雨

社长李锦洪回顾廿年风雨
社长李锦洪 (左一)在《时代论坛》廿周年的日子上感慨良多。(图:基督日报)
《时代论坛》社长李锦洪在上周六 (9月29日)廿周年感恩礼上,滔滔地回顾了过去廿年经历的风风雨雨。

李社长由廿年前离职《星岛日报》说起,当时他前面的目标是带领"论坛"过渡九七。"为了为《论坛》奠定基础,我买了报社的地方,后渡过了九七的关键时刻。当时我想九八年就可以离开,亦希望能到别的地方发展,继续我人生的下半场。"

但人算不如天算,九七过后金融风暴随之而来,却令李社长的"下半场"与《时代论坛》难分难解。当时社会面临经济风暴,教会亦面对经济困难,李社长不愿顾自将"论坛"抛下扬长而去,反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网络版"论坛",并将之定位为基督教的平台。

在廿周年的感恩礼上,李社长表示《时代论坛》背后没有政治力量、经济支持下在香港能迄立不倒,可说是神在香港所做的"奇迹"。本报记者访问了李社长,他分享了更多对"论坛"的看法。

记:《时代论坛》一开始的目的是为教会提供平台,这方面你认为"论坛"的成效如何﹖

李:"论坛"默默耕耘廿年,我想不单香港教会,就是华人教会里亦从来没有一份开放的平台容让不同意见、非主流意见可以参与,亦容让教会一些很有思想、才气,在建制中没有发言地位的人有发表余地。我想我们在改造华人教会的文化,特别在北美很多教会都订阅我们,对教会是一个冲击。我们富有前瞻性,十年前我们已提出要没有任何壁垒,开放地将问题提出来。我们的精神是用爱心说诚实话、无任何敌视,但可惜我们常把时间花在内耗,很多外面问题要处理,但我们却花了很多时间互相攻击,这是令人有点伤心的地方。

记:《时代论坛》在这么多年的风雨和摸索里,当中有没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呢﹖

李:有的。在怎样面对九七问题上,香港有很多难以解决的政治分歧,教会很强调合一,但问题是,这些不纯粹是教会的问题,乃是社会问题,一定是很多元化的讨论。论坛希望承担一个平台,让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从而作整合。但信仰是很偏执的东西,会造成很大的张力。从九七前政制改革、到九七后的资源分配问题,以至近期很多讨论的同性恋问题,其实都会有很多不同的著眼点,立场可能无大分别,但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人重视人权、有人重视圣经原则、有人重视法律的草拟,会引起分歧。论坛是公开平台,很多时会引起争论,可能有个别的人有意见,觉得要壁垒分明,但我们不希望是这样。社会上有这样的文化,基督徒更加的合一,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记:《时代论坛》的出现对基督教带来什么显著的影响吗﹖

李:《时代论坛》的出现刺激了原有的传媒办得更好,亦刺激很多新兴的传媒出现,我们开创了传媒的文化。另一方面教会的透明度提高,更多教牧乐于就社会事件发言。以前除讲道外,教牧同工没有任何平台可以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一方面《时代论坛》凝聚了很多这样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塑造了很多作者,建立他们的形象,在培育社关或思考方面的人材作家,时代论坛担任的角色无人能及得上,因为无人去做。

记:你怎看《时代论坛》在基督教传媒的角色﹖

李:我们是一个论坛,容让一个开放的论坛表达意见,我们亦有较大的阔度,即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他传媒亦有各自的定位,但定位较传统,或推广自己的宗派、或讨论自己重视的,但我们则讨论大家需要知道及重要的事,分别在这里。但我觉得各自有所定位,又无需竞争或排斥,但在前进方面竞争又是好事,令大家做得更好,但大家在主里定然合而为一。《时代论坛》既容让不同意见,就可能会引来更多攻击和批评,我们就是要承担这样的𨱋角。当你保障人们的发言时,你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记:在你经历辛酸艰难的时间里,你的经历是怎样﹖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李:我没想过要退下,但我想我是否最合适的人去承担这样的角色,是否有更适合的人去做﹖但想想,当最困难、最烫手时就想找人顶替是不负责任的。我想,没有人天生就做这样的事。我经历这事时我也上了一课。

余牧(余达心牧师)也提过是否有不同的意见时我们就不登出来呢﹖我想不是这样。有些发表意见的人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回邮,我们视这些意见为纯粹参考,不一定需要登出来。我们会收到很多读者的意见,可能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最近一篇批评我们关于韩国人质的社论,觉得我们的社论写得很刻薄,我将它整篇刊登了。但事态发展证明我们是对的,那牧师回去后他们真的向全国道歉,说明我们的观察力是对的。我不觉得我们不能接受批评,我们从来就是在批评中成长的。

时代论坛感恩礼上以"Here I Stand"为主题。廿年来论坛能不倦地为教会提供言论平台,亦因李锦洪这位外表言语温文、内里立场坚定的社长一直"在",并且迄立不倒。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