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義思考財政預算案

以公義思考財政預算案
2月28日市民通過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大屏幕在觀看財政預算案新聞。(圖:新華社)
一向以來,華人教會甚少以「公義」(或「正義」) 原則,思考社會課題,美國主流教會牧者Dr. James A. Forbes,提出十項準則,當然你不一定同意每點,但至少可作為思考問 題背後的框架。筆者節譯部分,並以此原則檢視財政預算案,以供參考(英文原稿) :

1. 尋求公眾的善:此項政策反映的是社會整體的良善,抑或少數人的利益?

從此原則思考,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是值得肯定的。

2. 在事實與動機上要誠實 : 此項政策是否建基於事實的分析,並能披露真正的動機 ? 能達成目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些時候,我們有理由懷疑政府官員玩弄數字,如昔日過高誇大新移民數字,又如06至07年度政府盈餘有551億元 (原先估計為56億元),較預期高出十多倍,當中誤差值得留意。 過往財政預算案也常出現此情況,即財赤時數目驚人,市民要勒緊褲帶;而預計盈餘則甚保守。長遠而言,此種受外圍因素影響的本港經濟,誤差與波動甚大,我們在政策上如何 平衡?

3. 推動合一與包容:此項政策是否朝向減少社會的對立與分化?

是次財政預算案惠及中產者、置業者與領綜援人士,而對那些毋須納稅及不領綜援人士則沒有直接受惠。

4. 關懷窮人:此項政策是否向窮人提供好消息 ? 或是擴大貧富懸殊?

政府終肯承認本港貧富懸殊現況嚴重,撥款9億元,用作扶貧是一件好事。當然,直接向窮人派錢或幫助他們下一代脫貧,也有不同的看法。「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的提供,用3 億元幫助北區、屯門、元朗與離島低收入人士,是件好事!

5. 保護易受傷害的:此項政策向孩童、長者或殘疾人士,是否良好?

政府預留3億元,用作兒童發展基金,是值得肯定的德政。另政府增撥5,200萬元為殘疾學前兒童和殘疾人士提供教育、訓練和住宿照顧服務,也能改善他們福利。長者的需要,反 映在強化全港156間長者中心的外展工作,並提升為有需要的獨居長者,提供服務;而撥款提供資助安老宿位,也是不能避免的。隨著社會長者化,老人醫療與福利開支的提高,是 必然的趨勢。

6. 維護思想與討論自由:此項政策能否提供自由討論的空間,容許異議?

在本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後,任何人士皆可自由表達意見,這方面的言論自由是一直存在的。相反,若干堂會或機構的年度財政預算,欠透明度與問責性,甚至不容討論,此種做 法有待商確 !

7. 尊重別人:此項政策能否尊重別人或鄰國?

當本港成為不同族裔共處的城市,財政預算案也要顧及少數族裔人士的福利,這方面仍有頗大的發展空間。

8. 確保作受造的管家:此項政策是否支持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在推動環保方面,財政預算案演辭有兩段 (38及39段),財政司長提及減免環保車輛的汽車首次登記稅,及推出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筆者認為這方面仍有不足,全球暖化的危機, 須要各地政府把「環保正義」(ecological justice) 放在議程內,而本港在儲備充足下較其它地區,可落實環保的改善。

9. 珍惜四海一家:此項政策是否實踐良好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 ),尊重不同文化與國家?

由於財政預算案是以本港作本位,我們較難奢望文件能以更宏觀的視野看本港以外的事務,但以「普世價值」看,本港在財備豐富下,也可考慮每年有某個比例,捐助其它有需要 地區,以表明港府履行良好的「全球公民」責任。我們所作的,不帶有任何政治利益,卻有助建立國家與香港的聲譽。

10. 提供「道德領導」 (moral leadership):此項政策是否以身作則來領導,做 對的事,並能取信於民?

整體而言,是項財政預算案大派金錢,還富於民;問題是本港以後經濟發展的願景何在,我們除了金融以外,還有哪些競爭力 ?

筆者看此十點能提供客觀框架,全面思考任何公共政策。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每週評論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