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机构调查:八成半青少年校园遭6类人际伤害

突破机构调查:八成半青少年校园遭6类人际伤害
(图:freepik)
突破机构发布"青少年校园人际伤害行为"研究,发现逾八成半(87%)青少年曾于中小学遭遇人际伤害,仅约两成(21%)向人倾诉或求助,若能妥善处理人际伤害,有助青少年心理及社交情绪健康发展。

八成半遭遇6类人际伤害 心理健康下降

是次研究于2021年在港九新界街头访问10-29岁青少年,成功收回 1,125份问卷。受访男性为35.5%、女性则为64.5%,平均年龄19.5岁。

结果发现87.2%受访者曾遭遇6种人际伤害,最常见的分别是"取笑"、"整蛊"、"针对"、"排挤"、"推撞"、"辱骂"、"身体伤害"等,74.8%受访者有多于一种伤害经验,82.5%受访青少年表示曾目睹同学遭遇人际伤害,反映人际伤害行为不会单独出现,且在校园颇为普遍。

受访者之中69.3%表示曾因遭遇人际伤害而感到难受,即使一般认为朋友间无伤大雅、"玩吓"的"取笑、整蛊",亦会感到难受,只有21.4%受访青少年会向人倾诉或求助。研究发现受访者的人际伤害的经验频率愈高,心理健康分数愈低。

研究亦了解学校处理欺凌行为,64.9%受访者认为"学校著重即时制止欺凌行为再次出现,不会多花时间处理同学间的关系";54.6%受访者更指老师一般认为同学间推撞、整蛊是社交问题,不会跟进处理;纵使学校判断为欺凌行为时,只是即时制止,并非著重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鉴于学校制止欺凌行为而非处理人际关系,促使青少年认为遭遇不开心也要忍受,对其他受欺凌者倾向"唔出声",学校普遍采取即时制止欺凌的处理手法只能治标,未能治本。

受害者变成欺凌者 社交情绪健康被阻

突破机构事工研究及发展部研究干事林俊杰认为,处理人际伤害行为需按处境判断,处理人际伤害行为时亦不应只制止问题,人际伤害行为即使在学校被制止,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如家庭、教会等发生,因此应从关系入手,培养青少年以同理心待人接物,学习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并顾及他人感受。

突破辅导中心经理廖晖清女士表示,在辅导青年人的过程中,发现香港校园的人际伤害行为十分普遍,看似轻松的嘲笑,如肥婆、死肥仔等带有人身攻击或针对他人弱点的言论,有如利剑刺心,长远造成内在伤害,甚至成为心理成长的障碍,直接影响年轻人对人的信任及态度,甚至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而反过来成为欺凌者或施害者。

廖晖清指出,若能妥善处理人际伤害,将有助青少年心理及社交情绪健康发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