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傳媒人李碧心談《時代論壇》 編輯室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上午9:17 資深傳媒工作者李碧心在上周六《時代論壇》廿周年感恩禮上到場祝賀。原來她和《時代論壇》頗有淵源,而這情誼從他與社長李錦洪亦師亦友的關係開始。「李錦洪是我初入新聞媒體時認識的基督徒前輩。他成立基督徒團契後我有參與,我們可說是第二代會員。他可說是我們的良師。」 《時代論壇》開始後,李碧心經常用記者團契團隊的名義投稿。對她來說《時代論壇》令她獲益菲淺。「那裡凝聚了不少有心志的基督徒,觸發不少討論,特別探討基督徒信仰裡如何看一些處境問題。外面很少用基督教價值觀去看,在那裡則多開闊了一個角度。」而論壇所討論的不單單是基督教的價值觀,也涉獵公眾利益、專業操守等範圍。 論壇最深刻… 問及《時代論壇》多年的討論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處境問題,她首推九七回歸。「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怎樣定位自己的城巿、怎為城巿的前途建造,《時代論壇》討論了很多。因為九七討論的時間和過程很長,當中包括很多人的前途問題,不少人離開香港是為著下一代,亦有教牧思考若離開自己對這城巿的承擔等等,所以這是很大時代的課題,如政制問題爭議上有很多風波,回歸前後十多年有很多討論。 加上89年,當時有很多關於基督徒的身份的問題:他是一個香港人之餘,如何身處一國兩制,同時又是一個中國人,如何看民主自由,有很多課題引起了討論,有關背後價值觀的討論。一個基督徒移民去了,一個留在這裡,但背後的理念可能有相同之處,我們要辨別、要問,有很多可以討論。那是我看論壇很多的時間,亦很想從中看到其他人對這問題的掙扎。」 「近年較多討論的是倫理議題,倫理議題更提醒我們不能單一地從聖經裡看、只用章節演繹出來,反而必須看整個倫理觀。這是不容易的。有的信徒想用簡易的方法看人生問題,只希望別人直接告訴他「做」或「不做」的話,這些倫理課題絕不輕易放過你。 當耶穌基督來到時問了很多人:為什麼你要做這些事﹖很多人質問他為什麼要跟稅吏一起吃飯。他問的問題很原則性,逼使我們回到信仰的核心、原則和價值觀的問題,這些原則到今天是否可以同樣援引﹖他不是逼使你問「是與否」,而是逼你問很深入的。黑與白的問題很易看出來,但倫理問題正正是很多取捨。」 如果沒有時代論壇… 她認為如果沒有《時代論壇》,香港的教會生態會很不一樣嗎﹖「我不能說沒有時代論壇的話一切會變得得黑暗,但如果連《時代論壇》都沒有,教會便不能有今天對社關的步伐,無論你認同與否,都讓大家去認識這課題、開始去認知這概念。這是一種教化,以及融匯大家的想法,促進交通和交流。」 那她認為《時代論壇》能否成為教會與社會間接觸點的代表性刊物呢﹖「我會說《時代論壇》不是代表教會,事實上它也不是這樣的角色,它和教會很互動,如有位講者所說,希望它的討論不是流於舖排意見,而是更多交流,這交流是有火花,促使大家對該問題的討論就算有不同信仰立場或觀點,也能對大家有益處。我覺得論壇最大的作用是留撥了空間去作討論。 李碧心為資深傳媒工作者,現職突破機構外事經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