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开始提到近月日本地震及海啸上致不少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温州车祸令不少人家破人亡,看到这些灾难的人心里会自然生出测隐的心。而"八福"中耶稣没对怜恤或怜恤什么人作界定,只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他们将会得怜恤。
什么是怜恤呢﹖就是看到别人的困难、患难和痛苦而产生温柔的同情。怜恤是对需要帮助的人发出的温情,特别在家庭中显现出来。父亲对儿子有怜恤的爱,耶利米书31章20节:"以法莲是我的爱子吗?是可喜悦的孩子吗?我每逢责备他,仍深顾念他;所以我的心肠恋慕他;我必要怜悯他。"母亲对自己怀中的孩子的爱:"妇人焉能忘记他吃奶的婴孩、不怜恤他所生的儿子。"
怜恤不单是感觉或情怀,更要付诸实行,对别人遭遇的事有感动或同理不是怜恤,要加上行动才是怜恤。
![[讲道会之六] 陈耀鹏博士:怜悯导向 恤性体谅](/media/cache/img/1/93/19317sw_823w_486h_1x_1y.jpg)
旧约中"怜恤"一词专门形容神对百姓的慈爱,每次以色列人遇灾难时,神都怜恤他们给他们悔改的机会。如诗篇116章5节"我们的神以怜悯为怀。"即使子民不配得怜悯,神仍怜悯他们,这怜悯与神的爱连在一起。这是主愿意赦免人们罪过的基础。但以理为耶路撒冷的子民祈祷,说:"我的神阿、求你侧耳而听、睁眼而看、眷顾我们荒凉之地、和称为你名下的城。我们在你面前恳求、原不是因自己的义、乃因你的大怜悯"他没自夸,只求神的怜悯。人可以大胆地求神的怜悯。彼得前书"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在他的怜恤里人重新有盼望。
神的怜恤减轻人的痛苦。圣经提及很多人到耶稣的面前求"可怜我吧",包括瞎子重见光明,为女儿求医治的母亲,为被鬼附的儿子的父亲求同情,十个长大麻疯的人等,他们都求主可怜他们,而他们都在耶稣里得怜恤。难怪希伯来书称他们"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耶和华的怜恤像就浪子的父亲原谅儿子,将袍子给他披上、将戒指给他戴上、又将鞋子给他穿上。人犯罪后神在伊甸园呼喊人:"亚当,你在哪里﹖"亦是怜恤人的话,并因为他们赤身露体感到羞耻,神为人预备皮衣给他们穿上。神听到祂的子民被压迫的呼声,差士师施行拯救,开恩怜悯,一次又一次救赎他的子民,他的怜恤从未断绝。
陈博士说,新约中历史中最大的怜恤就是神为世人的缘故将独生子赐给他们,使人和神和好。耶稣在十架上为人负上罪债,让我们得自由。公义和怜恤没有冲突,二者同时地彰显在十字架上,将人从罪债中释放出来,他们再无需逃避将来的忿怒。怜恤是神看到人陷在罪里,世界在败坏中,就动了慈心,并付诸行动。
耶稣国度的人应是有怜恤的人
陈博士分享他认识的一对宣教士夫妇的经历。他们二人在加拿大生活了三十多年,二人都奉献给神,并在华人教会带领土生土长年青人。虽然他们两个女儿都全时间奉献做传道人,但两夫妇不以此满足。于是2000年去到巴拿买作短宣,探访布朗城巿的华侨。虽然当地治安不好,甚至他们探访时发生有华侨被枪杀的案件,但是他没有害怕,反更深感只有福音能给侨胞平安。于是回去加拿大把房子卖掉,回到布朗巿服侍华侨。陈牧师拜访他们时,他们住在教会的房间里,完全没有私人空间,因为他们住的房间同时是会客室。他们遭遇生活上重重困难,有一次他们听不懂电台的西班牙广播通知,正在洗澡的他们因为突然的制水而弄得狼狈不堪;此外教会的车子性能不好,下两时挡风玻璃入水,出入探访甚不方便。但恶劣环境下,他们更突显出传福音的热心以及对当地华侨的怜恤。
他指出很多人因为看到别人的罪和世界的败坏而动了慈心,并付诸行动。这些人不会讲自己的牺牲或满口埋怨,只学效主的榜样,因"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求神给信徒有耶稣基督的心肠,并有宣讲救恩的行动。
《圣经》里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讲关于怜恤的事情。有个人下耶利哥时被强 盗打个半死,有祭司和法利赛人经过,虽然可能觉得他可怜,但没作出什么行动;但外邦的好撒玛利亚人将这受伤者带回去,放到客店里让他休息得到照顾,更为他付出金钱,这就是同情加上进一步行动。怜恤需要实践出来,不像耶稣讲的文士和法人,虽知道律法但没行最高标准,就是行公义、好怜悯。耶稣讲这比喻前先问:"谁是我的邻舍﹖"之后他问:"哪一个是他的邻舍呢﹖"这提问似乎不是在问"谁是",而是在问"应怎样做"。于是律法师回答:"是那付诸行动者",而耶稣:你去照样做吧。
陈博士说,耶稣国度的人应是有怜恤的人,我们都是被打伤被抢劫的人,打劫者就是魔鬼,牠要攻击抢夺我们,并让我们躺在地上等死。但耶稣怜悯我们,将我们救起。「我们是否愿意像好撒马利亚人,还是名哲保身的法利赛人﹖
另一个比喻是讲没怜恤心的人。当彼得问耶稣:我宽恕人七次足够吗﹖耶稣就讲了一个比喻:有人欠主人七千両银子,没有可偿还的,主人要将他一切变卖,甚至变卖家人为奴还债。那人就伏在地央求宽限还债的时间,于是主人就"动了慈心",不单没将他和家人卖为奴隶,更免去他的债。但那人出来遇到欠他十両银子的人,虽然数目也不少,但那人用与他求主人的相同的话求情时不单拒绝了他,更将他下在监牢,毫无恩慈、同情与怜恤。后来主人责备他应当饶恕他们,像主人饶恕他一样。他大怒交给掌刑的。最后耶稣下了结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这比喻中将怜恤与饶恕放在一起。陈博士认为此处点明了对人怜恤是基于神对我们的饶恕:"没有比我们知道自己得饶恕更能让我们能饶恕人,没有什么比愿意饶恕更能证明自己是得到饶恕的人。"
陈牧师讲了一件事。日本中佐渊田美津男因为指挥珍珠港偷袭而成为日本的英雄,后来他信了耶稣。他信耶稣是因为两件事。一次他的一位朋友讲到他在集中营的时候,有一位美国的少女常常探望他们。原来那少女的父亲是宣教士,被日本人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但他前仍为行刑的日军祷告,他对少女饶恕的力量来源甚感好奇。后来他再看了一本书《我曾是日军的俘虏》,书中作者为了报复日本自愿加入美军,要用轰炸机炸日本。但后因燃料用尽被迫降在中国日本占领区,在被俘虏三年四个月期间受尽凌辱,看到同袍病死或被日本人枪杀,令他对日本人的仇恨有增无减。但一次他读圣经看到路加福音23章34节:"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时,主的灵感动他,融解了他内心的仇恨,他完全地原谅了日本人,内心得释放和喜乐。回到美国后他攻读神学后再回到日本,并立志将爱传给日本人。美国少女与饶恕日军的书中饶恕的力量令渊田美津男深深感到好奇下,找了一本圣经来看,最终接受耶稣基督,更成为一位牧师。纪念珍珠港事件的周年时,他将一本《圣经》送给美军,上面正是刻著"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陈牧师表示,"八福"不是新律法,但描述作为新以色列人的基督徒。可惜多少神的儿女不肯怜恤,内里苦毒自怜,甚是可怜。他说:"怜恤不在乎我们内心感觉或自己的能力,而在乎我们是否决定打开开关制,是一种决定,让上帝的怜悯、能力和爱透过我们流露出去。而当上帝的怜恤临到我们时,内里不好的感觉也可改变。"
他分享一次经历。两个月前有一次他往返长洲坐船时,正想安静预备讲章时,听到船上有人高谈濶论,心里感到他们很讨厌。但后来转念一想:他们亦是自己怜恤的对象,并想到他们可能因工作压力大而能去长州稍稍休息。当他用同理的心去想时,就再也不再觉得他们嘈吵,因为自己在心态上已有改变:"如我们愿意让神的怜恤流露出来时,里面的感觉也可以改变。"
他又分享有位弟兄因为工作压力身心俱疲,一天参加崇拜时心中暗忖,决定不理会任何人,不做任何事,打算崇拜完就马上离开。没想到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慕道朋友,他对讲道有反应,更向他提问,主动交谈。原本心情沮丧的弟兄为帮助他,连自己的心情也改变过来。"有时我们只要愿意将神的怜悯流露出来,做一个简单的决定,神的怜悯就流到我们身上,也流到别人身上。""我们不再需要去判断某人是否值得悯怜,亦不再以外貌看人。每个基督徒里都有基督,每个失丧的人都需要耶稣基督,而每个人都有被怜悯的需要。"
他又说,基督徒被怜悯围绕,回头就看到怜悯:"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仰望的话就看到怜悯:"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每日的开始亦是怜悯:"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我们本来不配得怜悯,怜悯人的人自己也得到怜恤。但我们不因怜恤人而赚得神的怜恤,甚至不能通过饶恕人赚得神的饶恕,因为神的怜恤和饶恕是恩典。
成为怜恤的通道
当经历怜恤、分享怜恤时,里头的情况会改变,令们我们得更多怜恤可怜恤更多人。耶稣叫我们成为怜恤的通道,他说:"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求神帮助我们广施怜恤。
他最后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士在街角看到有个老婆婆在讨饭。她满白发、满脸皱纹,衣衫,前面有个铁罐。他想起母亲若在世亦应是这个年纪,因此每次经过都给她投入数块钱。日子久了,老婆婆也渐渐认得他,但她一直都沉默不语。一次假期,他带年幼的女儿上街,看到老婆婆时就摸摸口袋,摸出两个硬币,给女儿一枚让她放在铁罐里。婆婆原本低著头,听到硬币掉到罐子里的声音就擡起来,开口对他的女儿说:"如果我的儿子仍在世,我的孙就像你那样年纪了。"婆婆接下去再跟他的女儿说:"可否让我摸摸你的头﹖"女儿很害怕,跑到他身后。他犹疑一下,就弯下身对老婆婆说:"这个孩子很害羞,很对不起。但请问可否让我代替她﹖你能当我是儿子摸摸我的头吗﹖"婆婆看著他,表情惊讶,不知道让怎样做。那先生说:"不用客气,请摸一下我的头,因为我很久已没有被妈妈摸过了。"婆婆掉下眼泪,对他讲:"先生,这是你给我最大的施舍,多少钱都不能取代。"他也说:"我也多谢你,我也很久没给妈妈摸过了。"后来他们离开婆婆后,他的女儿问他:"你不怕她的手脏吗﹖"他回答说:"母亲的爱最纯洁,没有肮脏的母爱,你以后就会慢慢明白的了。"
陈博士说:没有肮脏的怜恤,因怜恤是耶稣的属性,是天国子民生命的品格。当用神的怜恤接触抚摸有需要的人时,神的恩慈就抚摸你。"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
他向大家发出三个呼召,呼吁信徒学效接受传福音的呼召全时间传道,又呼召愿意因著神的宽恕而怜恤自己心中怀恨的人,以及愿意去接触像老婆婆一样看来脏兮兮的人,并自己让耶稣接触,以流露怜恤的品格。
相关新闻 [讲道会之五] 陈耀鹏博士:饥渴灵粮 慕义理想 [讲道会之四] 陈耀鹏博士:温文尔雅 柔抗文化 [讲道会之三] 陈耀鹏博士:哀恸的人有福 [讲道会之二] 陈博士讲解"虚心的人有福了"真义 [讲道会之一] 陈耀鹏—八种心志、福随而至
(本报推出港九培灵研经大会专题,每日即时更新,与信徒一起回顾每堂讲道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