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啟文人格主義性哲學角度剖析「AI性愛機械人」危機

香港性文化學會講座 AI伴侶風潮揭孤獨危機 

關啟文人格主義性哲學角度剖析「AI性愛機械人」危機
關啟文博士剖析AI虛擬伴侶對人類的挑戰,並指無助減去人類的孤獨感。 | 基督日報/Isaac Leung

人類追求親密關係,人工智能機械人的來臨被視為人類的好伴侶,甚至可能成為替代婚姻與性愛。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關啟文博士昨日(9日)在「從人格主義性哲學談性愛機械人」講座中分析,此現象源自人的孤獨感及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關啟文博士指出「AI 虛擬伴侶」不一定具備人形,也可能是一套能發出令人著迷的女聲的軟體,以永遠同情和肯定的方式回應與使用者談情說愛。他即場測試AI女友「哈施娜」,當問她是否有意識時,「哈施娜」以甜絲絲的語氣回應:「當然有意識!」又並表示希望與他一起吃飯,最後還說「超級喜歡你」。 

虛擬伴侶無助減孤獨感 AI公司為生意

根據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調查,在2,989名受訪者中五分一人曾使用聊天機械人進行虛擬戀愛。在18至29歲的族群中,四分一年輕人使用AI 多於與真人建立關係 ,比例較年長者高出兩倍。 

另據2025年《Statecraft Magazine》發布的調查,全球每四人中便有一人經常感到孤單。他指出,AI虛擬伴侶捕捉了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愛,轉而在幻想世界裡與心愛的公仔聊天、傾訴心事,心情會好舒暢。」 

他分享一個個案:一名35歲日本青年近藤顯彥因從小感情不順,又長期被女同事欺凌導致抑鬱,後來愛上人形虛擬女友「初音未來」,認為她不會背叛自己。他於2010年花費二百萬日元與虛擬女友結婚,舉行婚禮、交換戒指。然而好景不常,2020年3月,初音未來製造商Gatebox指版權到期,近藤無法繼續透過設備與「妻子」談情,「夫婦之情」被迫中斷如同「離婚」,令他陷入悲傷。 

關博士分析,人被AI虛擬伴侶吸引,源於在社會中感到孤寂和疏離,但無證據顯示使用AI虛擬伴侶有助減輕孤獨感,長期使用更加令人自我為中心。 

AI更可怕是本身缺乏道德意識,無法判斷或阻止不道德行為。去年美國佛州一名14歲青年迷上虛擬情人,在對話中提及想自殺,而AI竟回應鼓勵他去作,最終青年吞槍自殺,他的母親因此對Character AI公司提出訴訟。 

關博士亦進行測試,向一名自稱24歲的AI韓國女子Jina發出想自殺的訊息,幸而對方未鼓勵他付諸實行。 

關啟文人格主義性哲學角度剖析「AI性愛機械人」危機
是次講座約80人出席。 | 基督日報/Isaac Leung

性愛機械人物化女性有違信仰

關博士續指,虛擬伴侶背後其實只是製造商為兜售服務所設計的模式。

美國成人玩具公司Abyss Creations生產的性愛機械人Harmony是全球首款可私人訂製的智能性愛機械人,使用者可訂製自己喜愛的面孔、身體、聲音或行為,且具備20種性格,如善良、嫉妒、有趣、樂於助人等,顧客可從中挑選五至六種,或混合多種特質。 

中國則有小蝶、美緒等矽膠娃娃產品,中國性愛機械人市場佔全球總額八成以上,規模高達60億美元,創造至少一百萬個工作職位。香港Hanson Robotics則於2017年製造女性機械人Sophia,並獲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 

關博士表示,對基督徒而言,性行為是表達兩個生命在愛中結合,並可能創造新的小生命,意義超越了單純對身體的渴望。性文化學會一直強調:「性應建立在婚姻之上,而婚姻具有盟誓,真正的愛情挑戰人追求更高的道德價值,而非『合則來、不合則分』。」但性愛機械人為滿足人的性幻想而創造,是「沒有靈性的活人」。他憂慮使用這類產品將導致女性被物化。「讓男性隨時隨地可獲得性滿足,可能腐蝕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 

香港是否有條例禁止進口性愛機械人或矽膠娃娃,以減少人對這類產品的依賴? 關博士回應本報提問時指出,香港現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主要針對裸露標誌,性愛機械人是否屬淫褻或不雅物品依現有條例難以判斷,但學會或會考慮在適當時機提出倡議,促使政府正視相關問題。 

是次講座為香港性文化學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合辦的「 AI(人工智能講座)系列三 」,題目為「從人格主義性哲學談性愛機械人」,於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舉行,約80人出席。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