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聖經公會10月31日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為「心靈驛站精神健康——心靈聖經篇」,由環球天道機構總裁兼環聖美國總幹事陳肇兆博士分享。是次為環聖25周年紀念專題講座之一,於基督中心堂佐敦堂舉行,約50人出席。
陳肇兆博士今年初在澳洲悉尼商場中看見許多標誌寫著「你精神健康嗎?」並附有求助電話。他指出澳洲16至85歲人口中,有430萬人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約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他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對精神健康的定義,指出為一種健康狀態,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並對社區作出貢獻」。
個人精神健康與身體、心理及社會等密切相關。身體狀況會反過來影響情緒;從心理角度而言,成長經歷與個人信念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家庭、社群、經濟及福利制度等也都會對個人的精神情緒造成影響。
耶穌榜樣:全人關顧社會邊緣人
面對有情緒健康問題的人,需要給予全人關懷。陳博士引用聖經多個故事,闡明耶穌如何以全人的角度關顧社會邊緣人的需要,每個故事都蘊含獨特的寓意。
— 馬太福音8章1至4節耶穌醫好位患有嚴重皮膚病(麻瘋)的人。陳博士指出這個人主動求耶穌醫治,說明在關懷的過程中對方也需要願意被關懷。
— 馬可福音2章1至12節耶穌在醫治一名癱子前,先赦免了他的罪,然後才醫好他,並叫他回家。耶穌先解決人內在的罪,才能幫助他重新投入社會繼續生活。
— 馬太福音14章13至21節耶穌以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五千人,隨後叫眾人散去,自己獨自上山禱告。陳博士解釋,耶穌在關懷人之餘,自己也需要休息,每個人都有肉身的需求。
— 路加福音19章1至10節耶穌與稅吏撒該交往。當時猶太人憎恨稅吏,視他為罪人,但耶穌卻以愛心接納他,按他的需要給予幫助。
陳博士解釋,全人關懷應包括身體、情緒、靈性,以及罪的問題都得到解決,繼而幫助人融入社會。他說:「我們要效法耶穌的榜樣,觸及人生命的每一部分。因此,全人關懷是超越傳福音和社會服務的。」
全人社區關懷 昔日「謀殺之都」大翻身
陳博士分享在三藩市灣區居住三十多年,曾在過去曾被稱為「謀殺之都」的東帕羅奧圖(East Polo Allo)地區服事。他與當地十多間西班牙語及黑人教會合作,最初嘗試以物質供應,設立食物銀行、提供衣物等方式服務居民,但發現僅此並不足夠。後來他們改為將全人關懷的理念融入實踐,於星期日開設教會崇拜,並邀請人為當地兒童補習、帶他們打波,帶他們進入教會。
在一次佈道會中,有4名警察信了耶穌。這些警察後來與教會牧師一同協助社區,至2023年,該社區從「謀殺之都」轉變為「零謀殺案之都」,當地媒體《加州城市新聞》(California City News)報導稱奇。如今因著社區的轉化,許多大公司進駐該區,鄰近地區居民也放心遷入居住。
陳博士總結道:「全人關懷非常重要,不僅是照顧精神健康的人,更是要進入社區。基督徒作見證,不單是傳福音,而是要以全人關懷的形式去實踐。當我們願意去做的時候,這個社區就會被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