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間逆轉成千人教會 游淑儀牧師領宣道會屯門堂實踐「使命塑造」

華福中心《使命門徒》播客探討教會更新與復興 

廿年間逆轉成千人教會 游淑儀牧師領宣道會屯門堂實踐「使命塑造」
宣道會屯門堂伉儷牧區。 | 宣道會屯門堂網頁

世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播客粵語頻道於10月27日探討教會更新與復興,特邀宣道會屯門堂主任游淑儀牧師分享。游牧師以其對「教會逆轉」現象的博士論文研究為基礎,在節目中闡述如何以「使命塑造教會」的理念,帶領教會實現逆轉。 

游淑儀牧師首先引用教新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點出香港教會當前面臨的現況,包括經濟回落、參與人數與牧者減少。她指出教會正以新形態方式擴展福音,例如有七成教會與機構合作,並發展網上崇拜、善用資訊科技等。  

  「使命塑造教會」而非「教會安排使命」  

她強調,教會作為神的見證和榮耀所在,不應長期停滯不前。透過追蹤過去多年曾下滑後成功逆轉的堂會,她發現數個關鍵點。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使命塑造教會」,而非「教會安排使命」。她解釋,兩者方向極之不同,後者著重加固教會內部,但未必能夠向外擴展。  

游牧師解釋:「使命導向的教會是用各樣的方法,務求將神的恩典彰顯在不同的領域與層次上,進行全方位的使命,並且經過一個歷程。」她形容這是一個有闊度與深度的使命,如同使徒行傳的保羅在逼迫環境中將福音擴展至不同城市,從而塑造了二千多年後今日教會的形態。她總結道:「地上的教會是望著天國的臨在,這個使命觀讓工作得以無限擴張。」  

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了十大轉化復興的良方。其中包括「信徒裝備」,需要一種力量讓教會從下而上、由內在生命回應使命,因此裝備需多方面對應世界與需要;「關係連結」則指團契小組需著重實質關係與凝聚力,目標同樣對應使命,不僅是內聚;還有「社區服侍」,應按社區需要不斷以新形態回應;而「宣教」則著重轉化。這一切均是將教會過往的事工作為基礎,進一步發展。  

最後她指出一個重要關鍵:展長補短,相信每一間教會都是獨特的,應以獨特方式發揮和發展。此外,從最好的地方開始發揮,能使較缺乏的環節得以平衡,而所有動力皆源於使命。  

以使命驅動社區轉化 宣道會屯門堂二十年增長見證  

游牧師有32年牧養宣道會屯門堂的經驗,透過「使命塑造教會」的理念,帶領該堂在20年間從三四百人發展成為逾千人的大型教會。  

游牧師回顧,屯門堂在1990年代曾陷入增長瓶頸,她將教會原有的「社區福音化」與「信徒門徒化」基礎,結合宣道會「靈命盡心、使命承擔」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方案,轉型策略包括將教會全面小組化,透過課程、講座與退修會等進階訓練,幫助信徒從初信到成長階段逐步認識自我,發掘事奉定位,形成教會內在的轉化動力。  

二十年間,教會發展出超過20項社區服侍項目,由弟兄姊妹依自身特質自發推動,形成由下而上的服侍網絡。這些項目涵蓋多元需求:從派餐、社康體檢等物資援助、街頭健康舞等運動推廣、針對癌友的「恩癒同路」事工、提供電話問候與陪診服務;另包括單親家庭關懷、認知障礙支援及特殊兒童事工等。教會更利用空間開設園藝體驗,透過觀察自然認識神創造的奇妙。  

疫情期間教會亦未有走下坡:發展網上崇拜與聖經課程,並成立由年輕信徒組成的多媒體團隊支援運作。游牧師觀察:「當弟兄姊妹在服侍中感到喜樂,就能避免倦怠,持續主動參與,牧者則在背後提供支持與聖經指引。」  

她強調關鍵在於「善用地方為神做更多,不浪費生命,盡所能服侍」。這種單純的使命導向,使教會在低谷中實現反彈。  

游牧師近年更將實戰經驗拓展至15間中小型教會,協助面對人手資源不足的困境進行規劃,已漸見成效。她總結道:「教會逆轉需要過程,在停滯中需要建立牧者信心,除了知識更需要同理心,用盡方法協助。最終改變的動力來自教會之主,而作為導師也在此過程中持續成長。」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