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华福中心《使命门徒》播客粤语频道于10月27日探讨教会更新与复兴,特邀宣道会屯门堂主任游淑仪牧师分享。游牧师以其对"教会逆转"现象的博士论文研究为基础,在节目中阐述如何以"使命塑造教会"的理念,带领教会实现逆转。
游淑仪牧师首先引用教新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点出香港教会当前面临的现况,包括经济回落、参与人数与牧者减少。她指出教会正以新形态方式扩展福音,例如有七成教会与机构合作,并发展网上崇拜、善用资讯科技等。
"使命塑造教会"而非"教会安排使命"
她强调,教会作为神的见证和荣耀所在,不应长期停滞不前。透过追踪过去多年曾下滑后成功逆转的堂会,她发现数个关键点。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使命塑造教会",而非"教会安排使命"。她解释,两者方向极之不同,后者著重加固教会内部,但未必能够向外扩展。
游牧师解释:"使命导向的教会是用各样的方法,务求将神的恩典彰显在不同的领域与层次上,进行全方位的使命,并且经过一个历程。"她形容这是一个有阔度与深度的使命,如同使徒行传的保罗在逼迫环境中将福音扩展至不同城市,从而塑造了二千多年后今日教会的形态。她总结道:"地上的教会是望著天国的临在,这个使命观让工作得以无限扩张。"
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了十大转化复兴的良方。其中包括"信徒装备",需要一种力量让教会从下而上、由内在生命回应使命,因此装备需多方面对应世界与需要;"关系连结"则指团契小组需著重实质关系与凝聚力,目标同样对应使命,不仅是内聚;还有"社区服侍",应按社区需要不断以新形态回应;而"宣教"则著重转化。这一切均是将教会过往的事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最后她指出一个重要关键:展长补短,相信每一间教会都是独特的,应以独特方式发挥和发展。此外,从最好的地方开始发挥,能使较缺乏的环节得以平衡,而所有动力皆源于使命。
以使命驱动社区转化 宣道会屯门堂二十年增长见证
游牧师有32年牧养宣道会屯门堂的经验,透过"使命塑造教会"的理念,带领该堂在20年间从三四百人发展成为逾千人的大型教会。
游牧师回顾,屯门堂在1990年代曾陷入增长瓶颈,她将教会原有的"社区福音化"与"信徒门徒化"基础,结合宣道会"灵命尽心、使命承担"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方案,转型策略包括将教会全面小组化,透过课程、讲座与退修会等进阶训练,帮助信徒从初信到成长阶段逐步认识自我,发掘事奉定位,形成教会内在的转化动力。
二十年间,教会发展出超过20项社区服侍项目,由弟兄姊妹依自身特质自发推动,形成由下而上的服侍网络。这些项目涵盖多元需求:从派餐、社康体检等物资援助、街头健康舞等运动推广、针对癌友的"恩愈同路"事工、提供电话问候与陪诊服务;另包括单亲家庭关怀、认知障碍支援及特殊儿童事工等。教会更利用空间开设园艺体验,透过观察自然认识神创造的奇妙。
疫情期间教会亦未有走下坡:发展网上崇拜与圣经课程,并成立由年轻信徒组成的多媒体团队支援运作。游牧师观察:"当弟兄姊妹在服侍中感到喜乐,就能避免倦怠,持续主动参与,牧者则在背后提供支持与圣经指引。"
她强调关键在于"善用地方为神做更多,不浪费生命,尽所能服侍"。这种单纯的使命导向,使教会在低谷中实现反弹。
游牧师近年更将实战经验拓展至15间中小型教会,协助面对人手资源不足的困境进行规划,已渐见成效。她总结道:"教会逆转需要过程,在停滞中需要建立牧者信心,除了知识更需要同理心,用尽方法协助。最终改变的动力来自教会之主,而作为导师也在此过程中持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