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讲座 从中西文化阐释死亡

生死教育讲座 从中西文化阐释死亡
(图:unsplash/Vidar Nordli-Mathisen)
中西文化对死亡的定义各异,死亡却无人能逃避,如何活出积极入生?有牧者指出,生命无take two在有限人生学习独立成长。

香港基督教灵实协会福音事工部前主任院牧黄民牧师,在纽约神学教育中心举办的《生死教育系列》专题讲座"无话不说论生死"分析何谓死亡、中西文化对死亡的定义,以至怎样正视生命。

黄民牧师表示,死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研究涉及的范畴广泛,除了医学之外,政治、法律,社会学,甚至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对死亡有不同的涵义。医学方面是指停止呼吸、瞳孔放大;从社会学角度死亡是指有些人活著但是过的生活可能与死人无异。

中西文化对死亡也有不同定义,中国字"死亡"意即肉身的死、灵魂的亡,所以民间习俗有"头七"至"七七"代表死者的灵魂终于离去了。西方对死亡从第5世纪至18世纪分三阶段,从相信死亡只是休眠状态,演变到死后会被清算而决定获得救赎或是下地狱,到了18世纪将死亡当成很久才会发生的突然事件。

正面看死亡有其益处,让我们认清生命本质,原来人会有病、受伤、脑退化、离开世界,让我们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明白生命无take two, 在人生有限期细味人生;同时令我们成长独立,当一个人失去父母促使他反思怎样成长活下去;还有当人想寻死的时候,先要学习如何去活命,过程里从思想生命认识死亡,学懂怎样活下去。

因此,谈论死亡并不是一种避忌的习俗,圣经开宗明义谈论生死,传道书7章1至4节指,死亡是每人都必需面对,提醒人减少宴乐浪费光阴;第8章8节也提到死亡是一场争战,无人能够逃避,人要装备自己面对这个人生必经的阶段。

马太福音25章也说,主耶稣吩咐门徒给有需要的人一杯凉水,关心贫穷人因他们失去尊严;关心患病者因他们失去健康;关心被囚的人因他们失去自由。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