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講座 從中西文化闡釋死亡

生死教育講座 從中西文化闡釋死亡
(圖:unsplash/Vidar Nordli-Mathisen)
中西文化對死亡的定義各異,死亡卻無人能逃避,如何活出積極入生?有牧者指出,生命無take two在有限人生學習獨立成長。

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前主任院牧黃民牧師,在紐約神學教育中心舉辦的《生死教育系列》專題講座「無話不說論生死」分析何謂死亡、中西文化對死亡的定義,以至怎樣正視生命。

黃民牧師表示,死亡作為一門多學科的研究涉及的範疇廣泛,除了醫學之外,政治、法律,社會學,甚至文學藝術等,不同學科對死亡有不同的涵義。醫學方面是指停止呼吸、瞳孔放大;從社會學角度死亡是指有些人活著但是過的生活可能與死人無異。

中西文化對死亡也有不同定義,中國字「死亡」意即肉身的死、靈魂的亡,所以民間習俗有「頭七」至「七七」代表死者的靈魂終於離去了。西方對死亡從第5世紀至18世紀分三階段,從相信死亡只是休眠狀態,演變到死後會被清算而決定獲得救贖或是下地獄,到了18世紀將死亡當成很久才會發生的突然事件。

正面看死亡有其益處,讓我們認清生命本質,原來人會有病、受傷、腦退化、離開世界,讓我們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明白生命無take two, 在人生有限期細味人生;同時令我們成長獨立,當一個人失去父母促使他反思怎樣成長活下去;還有當人想尋死的時候,先要學習如何去活命,過程裡從思想生命認識死亡,學懂怎樣活下去。

因此,談論死亡並不是一種避忌的習俗,聖經開宗明義談論生死,傳道書7章1至4節指,死亡是每人都必需面對,提醒人減少宴樂浪費光陰;第8章8節也提到死亡是一場爭戰,無人能夠逃避,人要裝備自己面對這個人生必經的階段。

馬太福音25章也說,主耶穌吩咐門徒給有需要的人一杯涼水,關心貧窮人因他們失去尊嚴;關心患病者因他們失去健康;關心被囚的人因他們失去自由。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