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二代牧養策略從《智能叛變》開始?
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主辦「北美華人教會二代牧養策進論壇2024」於8月19日在線舉行,主辦方指出,很多新科技的領袖都是年輕人,年輕人也比我們更易使用與學習新科技,科技的吸引力遠遠勝過我們的傳道,要是擁抱年輕人就不能繞過AI或科技,然而怎麼傳達又不會被這世代定型呢?
匯點(Crosspoint Church) 李業基牧師在第一場專題研討會以「AI或新科技與下一代事工的交錯進退」為題,首先介紹AI幾個概念。
李牧師提到《智能叛變》(I, Robot),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出版於1950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收錄9篇短篇小說。
書中提出機械人三個定律:第一,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與第一法則發生衝突;第三,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機械人可以保護自己。
這引伸一個問題:人工智能會否對人類構成威脅?問題是,如果人工智能的目標純粹是模仿人類的智能,威脅就是有限;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目標是獲得超越人類的智能,威脅就顯而易見。
超人類主義脫離神的形象
李牧師提出另一個概念是「超人類主義」,即是人類可以通過自我進化讓人性變好。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在1980年設計「中文房間」實驗,以推翻強人工智能(機能主義)提出的過強主張:只要計算機擁有了適當的程序,理論上就可以說計算機擁有它的認知狀態以及可以像人一樣地進行理解活動。
這個實驗要求參加者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
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塞爾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中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從實驗推算人類透過自我進化成為超人類。
在AI說謊的世代更加必要傳道
然而,李牧師指出人類有獨特的身份,有著神的形象,代表神管治一切。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後,「超人類」反而變成了「人類後」,連原本的人類也不如,因此人需要在耶穌基督裡重生。
那麼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為甚麼人還需要學習呢?他以樂理為例子,懂得樂理能夠欣賞音樂表演,能夠判斷出演奏的正確性。
因此,教會務要傳道給下一代警醒。提摩太後書3章13節提到:「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
李牧師強調,人工智能虛假的音訊和視訊,信迷惑人,在說謊的世代更加必要傳道,福音是不能減價的,通過傳道讓人認識自己,而且認識面前的科技。提摩太後書4章5節則指:「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 」因為科技競賽是一場馬拉松的賽跑,善用科技的細節,可以作為傳福音的一種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