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网络研讨会 缔造归属群体弥补两代鸿沟

华福网络研讨会 缔造归属群体弥补两代鸿沟
主持人与嘉宾交流。(图:华福视频撷图)
世界华福中心主办、救世传播协会及基督教论坛报协办TIP Talk网络研讨会"上帝有话说?!"系列第二讲6月18日举行,主题为"跨代的挑战,上帝有话说?!"探讨两代鸿沟的原因,为年轻人营造归属的群体。

两代鸿沟互相尊重同行

台北灵粮堂周巽正执行牧师分析教会两代的差异,例如上一代牧者很多亲身创立堂会,为了教会复兴生活与事奉成一体,甚至牺牲家庭时间,当退下牧职由主角变旁观者,身分适应上也不容易;年轻一代将生活与服侍分隔。周巽正认为,两代应以家的概念出发,本著为父、为母、为儿女的心,就能有三四代同行,大家彼此包容、接纳和欣赏,下一代学习尊荣上一代,而上一代欣喜年轻一代兴起,期待看见下一代更多的可能性。

教会持双重标准令年轻人失望

出生于宣教士家庭,成长于非洲加纳的香港启励扶青会行政总监萧加欣表示,对香港的印象跟父母不同,但各自生活的世代同样艰难。现今世代年轻基督徒面对的社会很复杂,追求公义、种族平等,热衷政治议题,也期望对方有信任和忠诚,香港去年开始经历政治动荡,世代之间不愿彼此聆听。她在服侍年轻人之中体会新一代与父母辈在价值观出现差距,父母只想子女读好书,两代不愿聆听对方。

萧加欣指出,双方需要坐下来对话而非彼此质疑,以自己为例,她曾与父亲谈及婚姻的话题,父亲对她的婚姻有一定期望,大家的看法不同。但彼此分享内心的想法,她觉得过程非常美好。至于年轻人离开教会多是感到不被接纳,年轻人相信耶稣有恩典但教会持双重标准,这是最令年轻人失望的地方。

性格六成先天、四成培育可改变

加拿大(Canada)Azurean Coaching & Consulting执行长谭峻斌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跨代,他指,神创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性格是其中一个塑造我们的重要部份。人的性格60%是先天,40%后天培育,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性。教会领袖除以"九型人格"了解跨代会众外,较常用的是"五大性格特徴"(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一.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三.外向性(extraversion);四.亲和性(agreeableness);五.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

他认为,了解性格特质有助教会领导和牧养跨代会众,性格特质也可以改变,内向型的人只要提升社交能力,也有机会改变为外向型的人。

营造归属感

在互动讨论环节,周巽正表示,为年轻人营造归属感,让他们觉得属于这个群体,例如在家庭大家一起转向父神,在神的爱中就可重新连结。他还指出,自己的成功不在于服侍而是拥有家庭

董家骅牧师回应指,牧者反省怎样看年轻人,不要给予规范之余要明白传承不是取代,反而要跨代同行和对话,要承认彼此伤害了对方互相聆听,也聆听上帝。

世界华福中心2020年全球展开新一波福音运动"煽风点火"计划(The Set-A-Fire Campaign), 透过各场TIP Talk聚会邀请讲者分享生命故事、交流、对话,共同探讨上帝国度在各地跨代、跨界、跨文化的旨意及华福践行的方案。TIP Talk网络研讨会系列已于今年1月展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