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人路易·布萊葉(Louis Braille)於1824年發明布萊葉點字法,開創世界通用的盲人及視覺障礙者使用的文字系統。布萊葉點字法是一種通過閱讀者用手指觸摸,由突起的點組成的文字進行閱讀的方法,這種系統已經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已知語言。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臉書專頁貼文,指該協進會早於90年代已自行開發「點寫易」中文輸入法,讓視障人士可利用點字原理在電腦上輸入中文,跨越數碼鴻溝,該協會的社企更提供點字轉譯服務促進共融。
該協會並錄製視頻介紹點字原理,讓社會人士更多了解和關注視障者,在視頻中提到,點字原理是透過英文字母A至Z,每個字母有獨立的點字符號,幫助失明人士閱讀。
除了英文點字,也有組合成中文點字,在香港以廣東話拼音來表達,例如「夢想」,中文字由聲母、韻母、聲調三個符號組成;也可以組合成為數字,在英文點字A至J前面加上數字符號就可以代表不同數字。
失明人協進會指出,根據世界盲人聯會統計,全世界每年出版100萬冊書籍,可供視障人士閱讀的無障礙格式不到5%,即使點字有助視障人士學習,書籍未能及時由印刷字翻譯成無障礙格式,視障人士仍然無法獲取最新的資訊,更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
香港特區政府2020年通過《版權條例》修訂,促使條例符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轄下《馬拉喀什條約》的標準,條例並於6月26日生效,為社會共融邁進一步。
《馬拉喀什條約》源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3年6月在摩洛哥古城馬拉喀什召開國際會議,鑑於全球有3億多閱讀障礙者無法獲取九成以上出版書籍,會議目的探討緩解方案,最終正式通過《馬拉喀休條約》讓閱讀障礙者獲取更快、更平等無障礙閱讀格式書籍及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