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重用的蘇佐揚牧師
蘇佐揚牧師1916年5月22日出生於香港九龍上海街。祖籍廣東省陽江縣。第三代基督徒。1931年,宋尚節初次來港主持的培靈布道會中,決志終身事奉。
1941年與陳振虔女士在天津結婚。1942年創辦《天人報》。翌年為苗族基督徒創辦大花苗文《福音雜志》。1953年,放棄穩定的受薪工作,開始從事海外佈道的信心宣教生活。直至1961年,先後展開8年的遠東佈道之旅。
蘇牧師文字耕種不輟,創作天人短歌(約600首)及《天人聖歌》二百餘首,《天人之聲》在其編輯耕種下,亦發展成為世界性季刊。以蘇牧師的成就,堪稱為20世紀華人的聖樂家、釋經家、佈道家、作家。
蘇牧師勤於事奉,桃李滿天下。其學生對其的追憶更能述說,他是如何成就幾十年的侍奉生涯,以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
林以諾牧師憶蘇牧師
每年往世界各地佈道的林以諾牧師表示,蘇牧師對他影響極深,以至他能走上巡迴佈道之路。「我還記得廿多年前上蘇佐揚牧師的課,每周他都會在黑板上寫上一句『天人默想』,令我最深刻的莫過於『紅海面前自有路,約但河邊不須橋』,而影響我最深的是『只求對主忠善,不問人間褒貶』。這些說話常常成為我事奉的提醒。」
「每逢想起蘇牧師都帶給我屬靈長者的風範,他常鼓勵後輩熱心事奉,年初拜訪他時,他常告訴我每天都在禱告中記念我,當時我心甚感動,他從來不說人長短,只忠心佈道與寫作,他的著作和天人詩歌也祝福了許許多多的華人教會,讓華人信徒在神的話語中扎根。」
<伍李月娥師母憶蘇牧師
伍李月娥師母還在十多嵗的時候,就被蘇牧師的詩歌感動,從而拜訪認識蘇牧師,成為他的學生。她又是在教會唱天人聖詩時候,看到神的呼召,進而踏上傳道人的道路。過去她在荷蘭以及北美侍奉20年,現於香港服侍。
「紅海面前自有路,約但河邊不須橋」這句話同樣深刻刻印在伍師母心上,她表示,蘇牧師就是這樣有信心,總是先前看。「蘇牧師才華橫溢,彈琴的時候不需要看樂譜,變奏彈奏得非常出神入化,下課之後再問他如何彈,他說已經不記得了,我們是即興的,仰望面前,我再彈會比之前更好。」
蘇牧師過著信心的生活,「那時候我讀中學,放學之後去探望他,陪他從紅磡走路至尖沙嘴郵箱取信,那時候我才知道他是沒有人工的,所以每一日都是信心的功課。開信箱之前,他先禱告。打開有支票的時候,就高興的說:『哈利路亞!感謝主。』但蘇牧師又是很好客的,有錢就請學生去飲茶。」
蘇牧師對學生的關愛,留在伍師母年輕的心裏。「我很欣賞蘇牧師的詩,一次我說:我生日時候,牧師能否寫給我一首詩?牧師說,好你下次來時候給你。我以為老人家忘記了,下次去的時候果然,蘇牧師寫了一首八言詩送我,每一句起頭用了『月娥生日 心靈快樂』八個字。他對我這名寂寂無名,不是什麽大人物的學生的關愛,讓我非常感動。」「之後我離開香港20年在荷蘭和北美侍奉,牧師依然有與我聯係,每一次都親自寫信,我看到信封上他的字跡,每一次都很大鼓勵。」
蘇牧師退休之後不言休,繼續寫文章,而他對每一個探訪他的人,都為他們禱告。伍師母說,「他辦公室書桌上有一本很厚的本子,記錄每一個到訪者的名字、談話内容,然後蘇牧師都為每一個人禱告。老人家沒有人電腦,他就是用這個探訪本更新每個人的聯絡方法,每一年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