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分享"中国城市教会的兴起及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首次到访加拿大、特别为参与"基督徒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来温演说的余杰弟兄,本月3日在温哥华浸信会信友堂与大家分享了"中国城市教会的兴起及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一题,其精辟的内容让会众更深入了解中国教会现况及其承担的福音使命。

从农村教会到城市教会的兴起

余杰首先把"改革开放"三十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1988年间,共产党让出一部分的社会领域,在政策上作出调整,而这十年亦是农村教会蓬勃发展的时期。

第二个重要的分水岭则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镇压后,众多国内知识分子来到西方,接触到基督教后信主,当中更有不少成为牧师或传道人,如今牧养教会。他说,国内的信徒亦透过不同的管道聆听他们的讲道而得到造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城市化,农村教会成长速度放缓,随著城市教会的兴起,接下了福音的下一棒。

而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余杰说,在迅速变动中的城市居民面临著种种危机,包括职业、金钱、家庭、婚姻等,人民对信仰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到今日,城市教会的复兴已超过了农村教会。而去年四川的大地震中,多间家庭教会赶赴灾区救灾,为灾民提供医疗和辅导服务,家庭教会亦走向公开化,一些教会甚至把名字挂出来,以及把福音单张派出去。

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及其社会文化使命

与城市教会发展同步的是,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余杰认为,从当下开始,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至少可在四个方面彰显其自身的公共性。

首先是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他说,自马礼逊入华二百年以来,基督教没有成为主流,其中一个原因是缺少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作品,如文字、音乐、绘画等。他认为,文化拓荒乃是基督信仰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的前奏,而文化重建将把圣经真理与当下生活连接在一起,成为信仰与生活的一座桥梁。

第二,要致力在华人社会建立新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和文化体系,用"以神为本"取代"以人为本",让爱和公义充满全地,并充满每一处有华人生活的地方。他又说,教会不是大海中的孤岛,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教会必须如主祷文所说的:"愿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第三,有责任推动宗教立法、完成全法登记、获得法人地位。

最后,主动争取完整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开传教的权利,以及介入教育、慈善等社会福利工作的权利。他认为公开传教的权利是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中也包括了教会和基督徒创办出版社、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和网站等媒体权利。

他在总结时指出,国内教会的人数每年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来没有一个时候像现在一样,有很多饥渴慕义的人等待著福音。他深盼国内的家庭教会能一步一步走向公开化,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祝福。

余杰简介: 1973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十三岁开始写作,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颁文学硕士。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余杰被读者看作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也是一名关注言论自由、公民权益和信仰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

2003年受洗成为基督徒后,关注点除了原有的近代思想史和学术史外,更拓展至基督教信仰和社会转型、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保守主义价值在未来中国的前景等。2005年之后余杰被禁止在中国本土公开发表作品,其作品多在海外网站及报刊发表,仅博讯新闻网上的个人文集,便有四百多万的点击率。

因其公共性的写作及积极参与人权活动,多次入选影响中国的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2006年在白宫获布殊总统接见,分享个人见证及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

相关新闻 华人基督徒评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建国六十年之际 学者反思中国宗教自由发展 美著名社会学博士谈中国宗教政策之变迁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