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谈实践神学 董家骅:理论受处境影响 交互诠释事件

华福谈实践神学 董家骅:理论受处境影响 交互诠释事件
(图:freeimages kromekz)
实践神学只是一套理论架构?上帝是全能何需代言人?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在《使命门徒》播客节目析解,实践神学乃实践与理论交互影响下诠释事件,并引用巴特辩证神学,以谦卑态度看上帝的工作。

实践神学:实践与理论交互影响诠释事件

谈论到实践神学的概念时,董家骅指出建构出来的理论是受到我们具体处境的影响,甚至是受到当下实践的影响,所以实践跟理论的关系并不是先有理论才有事件,而是一个不断交互影响的关系,就是要让我们看到真实的面貌。

实践神学不是只谈怎么建构一套理论,而是看当下的事件是甚么,以及当下的事件背后有甚么理论影响,然后再回到圣经文本去做神学反思,就不会以一片空白的读圣经建构一套完美理论来应用在当下的事件。

董家骅认为:"实践神学是带著我们的背景,不敢说是偏见,我们总有自己角度,以本身的角度来读圣经,圣经怎么样挑战我们既有的视角而产生一个事件的更新,所以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因此,读圣经诠释很有趣,圣经不是教条,每一个论述文书信背后的故事都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睛,圣经有著不一样的解释方法好像吊诡矛盾,却是很真实的事情。对基督徒而言,属灵最低潮的时候反而是寻问上帝在哪里的时候,从正面看低潮的时候其实是属灵高峰的前奏。

巴特辩证神学:谦卑胜于理性

十字架有所谓辩证性,董家骅借用物理学探讨光的例子,光有粒子的特性也有光波的特性,怎样发现两种不同的存在?可透过"二元玻璃"(或称:波粒二象性)体系性质的方法,两者共存很吊诡,不是要经过我们理性合理化后硬要解释光是这样子。

他又引用20世纪著名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的辩证神学,指出上帝的话事人无法传讲上帝的话,但是人有需要传讲上帝的话,好像吊诡。辩证神学之美是上帝的临在性以及上帝的工作使人能够部分明白,但不能完全掌握。

董家骅说:"巴特神学最大的帮助是让我们有一种谦卑感,不然当我们觉得理性都可以用神学来解释各种现象,或知道上帝是甚么样子,每个信徒提出问题时就有一套标准答案,这是很危险,因为上帝真的有时候不可言喻。"例如受苦不一定要求上帝介入回答问题,反而是我们要沉寂,从耶稣身上看到神怎么爱那些受苦的人。

是次内容来自世界华福中心《使命门徒》播客"访谈世界华福中心董家骅牧师:在旷野的处境中看见福音大能的曙光",于11月17日播出。《使命门徒》乃是华福中心第一个关注全球华人教会趋势的基督徒播客平台。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