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1亿人需要临终关怀 編輯室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上午6:49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信息部受连氏基金会委托于7月14日公布首个《死亡质量报告》。全球每年有近1亿的病人需要临终关怀,而实际上能够享受到临终关怀的病人不到总数的8%。 报告称,近年来随著全球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的加剧,临终关怀政策体系的缺失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下降也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化。临终关怀服务的改善现已刻不容缓。 经济学人信息部访问了40个国家的医生、专家和服务人员,对这些国家国民的"死亡质量"进行调查统计,内容涵诱胶@意识、临终医疗、是否能够及时得到减轻痛苦服务和医患关系透明度等方面。研究人员将这些项目的调查结果综合起来,从而计算出各国的"死亡质量指数"。 报告中,亚洲国家临终病人享受的临终关怀服务评分偏低,除印度排名最低之外,中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排在最后10名。排在后面的国家还包括乌干达、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南非等。排在首位的是临终关怀的发源地英国,其次顺序是澳洲、新西兰、爱尔兰、奥地利、荷兰、德国、加拿大和美国。 报告称,导致中国大陆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临终关怀在政策方面仍有待完善。此外,文化传统和获取麻醉剂的难易程度也使中国的临终关怀难以令人满意。同时,在中国,死亡仍是一个禁忌话题,导致很多人不能接受恰当的临终关怀。 经济因素 贫富差距 据《美国之音》报道,中国癌症病患家属自愿开设的希望论坛(newxiwang.com)发起人吴先生介绍,临终关怀在中国的最大障碍是医院讲究经济效益,没有钱的临终病人得不到治疗,只能被迫回家,大多数医院也不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他说:"在中国来说最起码就是经济需要啊,许多人看不起病。比如说,有些比较贵的方案可以用,可能对病情能够得到好的控制,可以延长一些生命时间,在中国,你没钱,医院是不给你看病的。" 为了减轻临终病患的痛苦,李嘉诚基金会2001年出资,在国内启动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目前在许多城市开设31家宁养院,为9万多名病患提供了服务,国际病人收容所与临终关怀协会也对中国的临终关怀医生进行了培训。 吴先生说,宁养院目前只对符合条件的病患和家属免费提供止痛药,并未提供全面的临终关怀。他指出,其主要的目的是"癌症晚期病人止痛药比较难买,买不到,或者说有些地方不给开,他们提供一些止痛药,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医患透明度 独生子女问题 社会老龄化 在该指数的总分中,医患关系透明度占了40%的比重。在中国,面对绝症患者,医生会就其生存几率说谎,经常是和家属一道,因为他们害怕真实信息让病人太难受,以此避免病人要求持续昂贵治疗,甚至是因为想避免病人死后鬼魂的纠缠。 学人信息部发布的研究还显示,中国人几乎从不讨论临终看护问题。昆明第三人民医院临终看护部主任马克(音)说,大多数家庭对此问题都没有充分了解。报告说,中国只有约 30家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除了关于死亡的文化传统问题,一孩政策也可能让每年去世的938万中国人晚境更加凄凉(2008年数据)。"就业人数与负担人数之比正快速缩小,这在中国尤其突出,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年老体迈时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报告称。 从基督教看临终关怀 对于"临终关怀"的定义之中世界卫生组织(WHO)有指出,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可见,临终关怀所需关注的领域不仅仅是肉体的痛苦,还有看不见的灵性的痛苦。 资深老人科专科医生兼北美路加传道会执行委员廖俊惠医生对于临终关怀的看法是,临终关怀是需要灵命与身体并重的。虽然医疗科技已经能够有效减轻末期病者的痛苦,可是仍然不可能是100%。因为很多做临终关怀的人都没有信仰,所以忽略了从灵性的角度去关心病者,往往只是尝试帮助病人减轻肉体上的痛楚,就一味打麻醉药。 他还指出,过量的麻醉药也会影响临终病人的属灵健康,因为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往往是跟神对话最深的时候。临终关怀者给他们安慰的时候,要思考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耶稣有绝对的神性,也有绝对的人性,他在肉体上所承受的折磨,与我们一同受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