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綸牧師:「改革開放」的神學反思

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六十週年盛典之際,加拿大中國褔音會與温哥華短宣訓練中心舉辦了一場「基督徒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研討會,闡釋了「改革開放」的當今歷史及神學意義。

繼楊愛程博士與大家回顧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後,加拿大中國福音會宣教士李錦綸牧師與大家反思了「改革開放」的神學觀。他從八九天安門事件後談起,當時國內的經濟發展已到了一定的關口,鄧小平因而再次開始了改革開放;然而,改革開放意味著中國要走向國際化,究竟整個國家需要作什麼準備?

李牧師指,過去中國是農業大國,八十年代因發展工業而令經濟轉型,國家面對著城市化的問題。他認為,在國民對大國崛起充滿期待之時,必須有道德的內持力量。在過去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以儒、道、佛為中心思想,但儒家的理想難以實現,道家的避世注重自保,佛家又破執缺乏動力,因此難以成為人民的道德規範,不能打破中國歷史的惡性循環。

反觀西方的文明社會,她們對權力開放,政府允酗H民有批判的空間,而這種空間是從基督教的信仰來的,因為聖經說:「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李牧師認為,中國的出路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向基督教開放。「從個人的層面看,每個人都需要向自己坦白,求上帝的赦免;而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來看,需要對上帝抱開放的態度,不封殺基督教信仰。」

他總結說:「唯有基督教信仰才能帶來人民心靈的轉化,因此中國的未來希望在教會。」

相關新聞 華人基督徒評論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建國六十年之際 學者反思中國宗教自由發展 美著名社會學博士談中國宗教政策之變遷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