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祈禱》作者:楊青材質:布面油畫尺寸:50*70CM2025年7月創作展覽|2025年10月1–5日 日本東京《祝福亞洲》基督藝術展
一个月前,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驚動了天地。
我所在的教會——一個以傳播福音真理,以禱告與探訪為主的群體——被全國性的徹底圍控,時稱「雙十教案」。
全國各地近三十位牧師與傳道人一天之間被帶走,其中有我熟悉的面孔:
他們中有人在病中、有人在講臺前、有人在照顧年幼的孩子,有人在事工途中的機場、高鐵站,前一秒中還在與家人們交流,瞬間他們的手機失聯、住所被搜、教會資料被封存。
消息在我們之間悄悄傳開,卻又迅速被刪除。微信群、公眾號、網站,一片空白。然而,這一空白,比任何文字都刺痛。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被按下靜音鍵的聲音。
那一夜,許多人在哭泣,也有人跪下禱告。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但我們知道,這樣的夜晚,已被上帝記錄在永恆的書頁中。
在黑暗中被重讀的畫
我從未想過,這幅名為《祈禱》的畫,會在此刻變得如此沉重。
它原是我在七月完成的作品,並於十月帶往日本東京的「祝福亞洲」基督徒藝術展。
那時我只想表達人的脆弱與靈魂的呼吸,未料幾個月後,這幅畫被現實重新解讀。
畫中,一個白色身影跪在深色的背景中。周圍是交錯的黑線與暗紅的湧動,像逼迫,也像血脈的搏動。那身影沒有面孔,只有一個動作——跪下。
當這突如其來的事件牽引著無數家庭的悲歡,無數肢體的擔憂恐懼時,我重新凝視這幅畫。忽然明白,它不是一幅過去的作品,而是一幅「為今天而畫」的預告。它像一個先知式的畫面:提醒我——當世界逼迫你站立時,唯有跪下才能真正靠近神。
「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
逼迫:信仰最赤裸的顯影
這場全國性的抓捕不只是法律事件,更是信仰的一次照妖鏡。它暴露了我們真實的信仰深度——我們是否只在平安時敬拜?是否曾把信仰化為文化、制度、習慣,而不再是十字架?
在這一波拘押中,我知道許多牧者在被帶走前的最後留言:「願主的旨意成全。」「請繼續守望,不要停止聚會。」那一刻我想到主在客西馬尼園的夜。祂也跪下,汗如血滴,仍說:
「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這就是信仰的真相——不是避免苦難,而是在苦難中繼續禱告。不是逃離世界,而是以十字架的方式面對世界。
畫中的祈禱:柔軟的抵抗
《祈禱》中的白色身影,不是屈服,而是見證。在重壓的黑暗下,他並未掙扎,而是靜默地跪下。那是一種柔軟的力量——沒有口號、沒有抗議,卻擁有無法剝奪的自由。在權力可以限制身體的地方,靈魂卻在禱告中重新得自由。那是屬靈的反抗,是信仰最深的勇氣。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林後4:8)
反省:當信仰的光被遮蔽
這一事件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究竟如何成為「教會」?當建築被封、平臺被禁、講道被審,我們是否仍相信:神的國不在外面的空間,而在心的深處?
也許,上帝正在撕裂我們賴以安穩的結構,讓信仰回歸其本質——不是一種「安全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場「全然的交托」。
我想到早期教會的基督徒,他們沒有堂會、沒有麥克風、沒有保護,卻有火一般的信心。也許,上帝要我們重拾那樣的單純。
回應:讓信仰落地成光
若藝術只是表達,那只是情緒;若藝術引發行動,那才是見證。在被審查與恐懼的空氣中,我願以下面四種方式活出這幅畫的祈禱:
1.持續禱告 —— 不讓懼怕奪去呼吸。為被囚者、為他們的家人、也為掌權者禱告。2.守望連結 —— 即便兩三人聚集,也要彼此扶持。黑暗最怕的,是光的連結。3.繼續創造 —— 用藝術、文字、詩歌、教育記錄真理。讓美成為福音的外衣,讓作品成為禱告的形體。4.以善勝惡 —— 在逼迫中仍保持溫柔與真實。因為惡最希望的,是讓我們也變得像它。
「不要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
光,仍在跪下之處誕生
如今,我再看《祈禱》,已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而是一代信徒在壓迫下的共同姿態。那白色的身影,正是今日在黑夜中仍守望的教會——被封、被禁、被抓,卻仍禱告。
也許,這個時代正進入更深的黑夜;但信仰的火並未熄滅,它在牢房中、在心底、在畫布上,一點一點發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勝過光。」(約翰福音1:5)
於是我相信——光終將再次被看見,而那光,正從跪下的地方升起。
專欄作者楊青,63年出生四川,13年受洗歸主,23全職義工服侍分堂,做過醫生、IT高管、記者、北漂、海漂;從事多個行業,非遺傳承人,藝術工作為主。2016年開始以藝術培訓教育為主,2000年疫情後開始探索學習藝術療癒,目前藝術療癒+美育教育,未來希望以聖經為根基的藝術療癒服務到各類需要的人群!【當代藝粹】專欄由《基督日報》與「香港藝術動力」合作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