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確實需要依靠父母非常多,一般孩子自己能夠有的學習能力,他們都不懂,都需要父母去教。」李太見證說:「他不是我的包袱,而是我的祝福,讓我更加體會到又活又真的神。」
「無比的耐性 不停不停地教」
一開始得知兒子患有唐氏綜合症,李女士直言難以接受,心裏非常難過,感到很難與婆婆公公交待,加上在26年前大家對唐氏綜合症還沒有很多認識,帶兒子走在街上引來很多好奇或歧視的目光;許多時候親朋好友在興高采烈地談論子女的話題的時候,一句「你的兒子呢」更讓她感到非常難講出口。
醫生檢查兒子智商得49,屬於中度弱智;醫生說任何弱智的人士能夠學習的,於是她給自己使命:「我要盡我一生的努力,把兒子的智商發揮出來,教導我可以教導的地方。」
「正常人成長自動會懂去做的事情,包括嬰兒所有的本能他都不會,不會吃、不會吞、不會認字、不會認路……每一個都要教。」李女士分享說:「他們不是不能夠學會,但要用合適的方法,加上無比的耐性,10次不行,100次,100次不行,1000次,直到他學會為止,到現在還是不停不停地去教。」
「我教他學習洗澡用了1年,然後用了10年的時間教導他自己可以去泳池游泳,他現在可以自己去做很多事情。」
「智障人士父母都知道,他們最為擔心的就是自己不在世的時候,誰去照顧他們?」李太說,「我們是會去世的,我們都知道自己是『攤長去做後事』,所以能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能教他學會多少就教多少。」
「我不會因為我的擔心而阻礙了他向前」
她指責很多弱智兒童家長太過接受和遷就子女,以為他們什麽都認為不懂,什麽都學不會,替他們做所有的事情。「有的到了20嵗還繼續為他們洗澡,我問這些家長『如果我們明天死了,誰給他洗澡?』『為何不讓他自己上學放學?』,他們說『免得自己擔心不如自己做埋』。我對她們說擔心是你自己的擔心,但你要教導他們自己生活的能力。」
李女士表示,有些家長連遵守紀律都認為他們不行,說他們不需要,這是錯誤,是過分接受和過分溺愛。
她表示兒子現在可以自己從跑馬地的家坐車去薄扶林訓練中心上學,過程中充滿淚水。過去每次帶兒子上學都反復不斷地教導他這裡是什麽哪裡是什麽。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告訴兒子:「你應該可以自己上學啦」。送兒子出門然後她在後面跟著兒子,直到看到兒子順利上車,才安心往回走,這時感動得淚水直流下來,「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麽哭,但是淚水一直掉。」
「每次他自己上學我都害怕到嘔,希望沒有事情發生,因為他根本沒有應變能力,萬一巴士死火了他就不知道怎麽辦,我又不在他身邊教他;所以我每次都祈禱。」
「一次學校老師帶電話過來說他沒有到學校,我擔心到要死;過了一段時間學校中心又打電話過來說他到了。他回家之後我問他發生什麽事,原來他乘對了5A的巴士,但是中途睡了,於是他就坐到總站下車;然後再乘5A回去跑馬地上車的地方,再乘5A去學校;就是回到起點再做一次,我很高興他能用自己的思考去處理的事情。
「我不會因為我的擔心而阻礙了他向前。」李太說,現在兒子有自己的空間和思考,不需要每一刻都跟著我,帶他去哪兒之前都先咨詢他的意見,他說去才去,不去就不去。
「我與兒子一同成長」
在這過程中學到什麽?李太說:「我與兒子一同成長的,我從來不覺得他是很大的負擔,我這樣看:是他讓我成為一個比較有恒心和耐心的人。He make me a better person。」
「任何智障人士都是可以學習的,我不能夠改變他什麽,而是我要改變自己去讓能夠學習。」
「我懂得了感恩,健康不是必然的,我不會要求孩子靚仔、聰明,因為孩子出生有正常智力和健康已經是天父給的最大恩賜。我常說為著我大兒子而驕傲,卻從沒有說過為二兒子而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