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友师责任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追寻理想,余德淳分享作导师重要条件,第一是"信、成、真",即有信心梦想成真。
他分享四十年前带领一班年青义工到大澳探访中学生,陪伴他们迎接放榜,性格沉默的义工在同伴关怀下,立志做辅导员,今天梦想成真已是辅导学院的讲师。
第二个条件是熟练,余德淳继续分享,曾训练篮球员进行实验,将队员分三组,出赛前一个月每日用一小时训练篮球队。第一组队员每天练习射篮;第二组队员出赛前的一个月没有练习;第三组队员只是坐著想像怎样射篮。
研究发现,第一组比赛射篮命中率平均高两分;第二组低于平均值;第三组得最高分,比平均值高三分半。研究启发作为友师,鼓励学员集中思想面前困难迎解,头脑上熟练的思考比较实际操作还有效,实际环境存在不同可能性,单凭投球技术未必应对得到实际的环境。
第二个条件是帮助学员实际行动,余德淳分享有患抑郁症者向他寻求帮助,他鼓励对方唱诗读经多向朋友分享,最后求助者仍然不开心,因为未有接纳别人意见和付诸实行,底层的问题是人对未来不可预知,活在过去有掌握操纵到事情的感觉,可是离开不到过去。
余德淳也分享个人经验,十多年前太太癌病去世后,他只重回过昔日与太太一起的地方一次,因为不想活在过去,迎面未来需有付诸实行的决心。
余德淳用10个字总结:"信成真,脑采排,责任行动",并补充,参加友师计划者,导师先为学员建立安全感才能够探究深入对方的问题,同时友师之间划出界线,导师方可以客观为学员分析意见避免感情用事。做儿童工作为例,儿童工作者除了让孩子到教会领他们到上帝,也有责任带他们回到家里,让他们建立跟父母的关系有家的归属感,重要是学懂爱别人。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每年一度举办"友师发展日",透过专题讲座及工作坊推动"师友计划",强化友师服事能力,帮助基层青少年活出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