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小理"系列由明光社生命及伦理研究中心义务研究主任、恒生大学通识教育系助理教授陈永浩主持,第1集主题是"疫症城市.共荣共生?"从香港瘟疫的历史探讨城市规划与抗疫的关系。
百年前英港鼠疫促改善卫生
陈永浩指出,瘟疫与城市息息相关,城市既是疫病的温床也是改善瘟疫的地方。英国历史中经历过多场瘟疫,1665年至1666年间发生英国人伦敦发生大规模的黑死病,超过10万人死亡,英国为改善卫生环境19世纪建设下水道。
香港的城市发展、卫生设施也由瘟疫而来,1894年香港经历严重的鼠疫,英国专家发表《查维克卫生状况报告》(Chadwick’s Report),改善供水卫生设施、规定楼宇的间隔,定立香港城市设计重要的法例。中上环太平山街卜公花园一带是当时鼠疫最流行的地方,肆虐香港近30年为香港史上最严重灾祸之一,今天该地方已成遗迹由古物事务监督。
陈永浩介绍,香港城市某些旧式楼宇设计,从顶楼开始倾斜76度,是70年代城市设计下楼宇的规格,目的让街道有阳光晒到和通风。香港遭遇过瘟疫夺去市民无数生命却令城市发展得更健康。今次新冠肺炎疫症是福是祸,在于香港政府有否痛定思过 。
百年后香港黑厕成病毒瘟藏
病毒温床的浴室及厕所,政府怎样规管成为了香港朝向卫生还是疫症的城市发展。根据建筑物规划规例第36条《住用建筑物内浴室及厕所的照明与通风》:"在楼宇规划上应给予浴室及厕所一定灵活度,考虑到通风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设计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建筑事务监督对有关意见采取开放的态度。"
不过,陈永浩表示,在香港无论豪宅或是㓥房,厕所都缺乏通风系统,地产商为了用尽每寸土地牟利,改动建筑物条例,厕所成为黑厕,百年前香港从瘟疫中改善卫生,百年后今天的香港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