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动画电影《万王之王》导演张成浩近日在韩国教会跨教派"但以理祷告会"期间分享他的创作见证,回顾作品十年制作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他坦言,自己从一开始的事业规划到后来的破碎、放手与顺服,一路经历主的引导与塑造。
十年创作,从事业计划走向信仰破碎
张成浩透露,《万王之王》最初于2015年启动,直到今年复活节于北美上映,历时整整十年。他坦言,初期并非完全出于"使命感"而投入,"当时确实有事业上的考量,觉得制作耶稣故事也可能在市场上取得成绩。"然而,现实远比想像艰难。
他始终坚持,若要讲述耶稣的故事,就必须达到荷里活主流市场也能认可的水准,而不是仅止于教育性的普通作品。但正因为如此,筹资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最初他只计划担任制片与企划,但编剧与导演陆续退出,使他不得不被推著亲自担任编剧与导演。他笑称:"不是我想当导演,是情况把我变成导演。"
疫情打击、公司股权尽失:最低谷的时刻
疫情爆发后,他经营的电影特效公司营收瞬间归零,被迫卖出超过一半股权维持公司和电影制作。然而新股东后来要求他离开公司,甚至提出以优渥金额收购他剩余股权。
"那笔钱足够我安稳过日子,也不必再为电影负责。"但他立刻意识到,一旦离开,《万王之王》将再无完成的可能。
他问自己:"有一天主会问:『你做了什么?』我难道要说:『我拿钱安安稳稳过日子』吗?"
于是他决定放弃股权,只请求把电影的所有权还给他。离开公司后,他重新承担起所有风险,继续独自推进制作。
他说,那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之一,却也是信仰上最关键的转折。
"走到尽头才祷告"——主改变了他的视角
张成浩说,他过去觉得"先尽力做,再祷告"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但制作过程中不断失败、挫折,让他明白自己其实把主放在后位。"主没有故意拦阻我,而是容许我试试看靠自己能走到哪里。"
他反思:"我以为我在做主的工,却在许多时候与祂无关。"直到完全走投无路,他才学会真正依靠主:"原来一开始就应该让主主导。"
在创作中回到福音核心:以"爱"为主轴
要在一部95分钟的动画中呈现耶稣,从诞生到复活,无疑是巨大挑战。他反复思考,最终以"爱"作为全片的核心。
"若要用一个字概括整本圣经,我认为是『爱′。"因此他选择以孩子沃尔特的视角,引导观众经历耶稣的诞生、侍奉与牺牲,"若观众能感受到『祂这样爱我』,那就够了。"
他舍弃许多难以在有限篇幅呈现的内容,而专注在像征"救赎"的关键事件,例如治愈瞎眼者、医治被鬼附者、使瘫痪者起来等。
严格审慎的神学把关:从韩文到英文的再加工
张成浩坦言,自己最深的恐惧之一就是犯神学上的错误。
他请教会牧师、神学院教授审阅剧本,甚至在英文翻译时再次进行神学验证。
有幸的是,他遇见了迪士尼资深选角导演杰米·托马森(Jamie Thomason)——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托马森的家人更是耶鲁大学神学院教授,愿意协助审稿,让英文台词既忠于福音,又易于儿童与未信者理解。

隐藏在动画中的"神学细节"
面对部分观众质疑《万王之王》"没有充分展现耶稣神性",张成浩说,这其实是误会。"我在整部电影里埋了很多像征圣灵与三位一体的元素。"
包括:
- 耶稣施行神迹时,镜头中总有风流动
- 圣灵以火光、火星像征,伴随关键场景
- 父子关系的修复,暗指神与人之间的和好
- "撕裂的幕布"以戏剧方式呈现救恩完成
他说:"许多细节若仔细看,就能发现我多么努力表达耶稣的神性。"
从"电影是我的偶像"到重新以主为中心
张成浩诚实地分享,自己过去将电影当作人生最重要的目标。"电影在我生命中占据了原本属于神的位置——那就是偶像。"
他提到读到提姆·凯勒的《我所创造的神》时深受震撼,意识到自己陷入"职业的偶像化"。主借著制作过程中的破碎,让他完全放下。"我以为我在完成电影,其实是主在完成我。"
走向非信徒的场域:"我们是基督的使者"
谈及电影上映后引起的争议,例如他曾上某些带有政治倾向的节目受访,他回应:"我们是要把耶稣介绍给世界,而不是选择只去我习惯的地方。无论是任何节目、任何宗教团体,只要能分享主,我愿意去。"
他透露,下周甚至将前往某佛教团体的放映活动分享见证,"在那里讲耶稣,我觉得这是主的安排。"
"福音是爱"——给教会的劝勉
张成浩提到,耶稣进入撒该家作客,打破当时社会的藩篱。他感叹,今日基督徒若仍以"我们 vs. 他们"的角度看世界,会失去主的心。
"我们都是因著恩典得救,被爱所改变的人,那就要把爱的福音带给世界。"
他鼓励信徒把《万王之王》作为接触未信者、儿童与青少年的桥梁。"电影比讲道更容易被接受。有些人不会听讲道,但会看电影。"
愿成为触及下一代的工具
张成浩说,他最大的盼望,是影片能成为神触摸下一代的工具。"孩子们能更容易接触耶稣,这是我最深的祷告。"
他请众人继续为此祷告:"愿《万王之王》带领更多孩子、更多未信者走向耶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