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全牧師:領受宣教感動的人多 付予實踐的人少

李秀全牧師:領受宣教感動的人多 付予實踐的人少
世界華福大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到訪馬來西亞,與大馬教牧及信徒分享「今日華人教會與宣教」。(圖:基督新報)
世界華福大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本月中到訪馬來西亞的行程中,在吉隆坡福音堂出席由西馬華福主辦的公開聚會,與大馬教牧及信徒分享「今日華人教會與宣教」。隨行的包括李師母及華福大會總幹事秘書丁師母。會上,李師母亦分享夫婦倆參與宣教的始因。

宣教不單是領受感動,而在乎實際行動

「你不要單單講道,而是要去行道」,李牧師在談及宣教時如此提醒,現今人人談論差傳,容易淪為「我差你傳」。他提及,領受宣教感動的人很多,可是付上實際行動的人很少。這也是不斷催逼夫婦倆在55歲的退休之齡,毅然踏上宣教路的原因。

宣教不單是愛靈魂,而是先愛神

李牧師清楚指出,宣教不是因為對靈魂起憐憫之心開始,而是因為耶稣基督。李牧師說明,「戴德生愛中國,是因為他愛主」。在戴德生的名言中提及,「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若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其後還有另一句話,「不,不是中國,是基督」。馬禮遜愛中國,因為他知道主先愛他,它需要先愛主,才可以愛中國。李牧師提醒,我們不只是看到世界的需要,而是看到主的心。

從曆史角度看華人教會的興起

福音傳入中國,從曆史來看曾經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前635年,波斯基督徒把福音帶到唐朝時代的中國,之後卻被逐離中國。第二階段則是元朝時期,由蒙古軍隊把當時的景教帶進來,可是並沒有在中國很深地紮根。第三階段,就是明朝時利馬窦等天主教再次將福音帶入中國。之後,因為祭祖和尊孔的事情,梵蒂岡天主教庭和中國産生理念上的衝突,結果所有的教士再次撤離中國。第四階段是200年前,英國宣教士馬禮遜將福音傳入中國,傳道7年後才有一個人信主。這段期間,他翻譯了中文聖經。其後第一位的中國傳道人寫了《勸世良言》,影響了後來興起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其後1965年就成立了內地會。這些曆史清楚顯示,「神並沒有忘記中國人」。

神在中國人身上的工作

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雖然許多的宣教士被殺、禮拜堂被關閉。然而,福音在中國卻大大的複興。「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聖靈在上個世紀開始,興起中國人做宣教工作」。自1900年起,不斷有華人差派宣教士的工作進行。之後1943年興起了遍傳福音團、西北福音團等。這是往西走,帶著「把福音帶回耶路撒冷」的運動。1949年,因受到政治影響,看似進入了停頓期,實則宣教熱情未減,仍在積極為將來作出准備。

海外華人教會,你准備好了嗎?

他表示,從中國將福音傳出來的門還沒打開,是上帝在等待海外教會做好准備。他挑戰海外教會,「有一天中國大陸打開傳教的門時,華人的宣教士,你在那裏?」 李牧師引用保羅的教導「施比受更為有福」,勸勉海外教會在過去的歲月中領受了神的恩典,如同(以斯帖)領受王後的職分,「豈不知你得了王後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如今,華人的分佈圖之廣,可說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在流汗;有月亮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在流淚」。李牧師祈願,「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基督徒為著傳福音流汗;有月亮的地方,就看見有基督徒為福音而流淚。」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