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李錦洪回顧廿年風雨

社長李錦洪回顧廿年風雨
社長李錦洪 (左一)在《時代論壇》廿周年的日子上感慨良多。(圖:基督日報)
《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在上周六 (9月29日)廿周年感恩禮上,滔滔地回顧了過去廿年經歷的風風雨雨。

李社長由廿年前離職《星島日報》說起,當時他前面的目標是帶領「論壇」過渡九七。「為了為《論壇》奠定基礎,我買了報社的地方,後渡過了九七的關鍵時刻。當時我想九八年就可以離開,亦希望能到別的地方發展,繼續我人生的下半場。」

但人算不如天算,九七過後金融風暴隨之而來,卻令李社長的「下半場」與《時代論壇》難分難解。當時社會面臨經濟風暴,教會亦面對經濟困難,李社長不願顧自將「論壇」拋下揚長而去,反在這個時候開始了網絡版「論壇」,並將之定位為基督教的平台。

在廿周年的感恩禮上,李社長表示《時代論壇》背後沒有政治力量、經濟支持下在香港能迄立不倒,可說是神在香港所做的「奇蹟」。本報記者訪問了李社長,他分享了更多對「論壇」的看法。

記:《時代論壇》一開始的目的是為教會提供平台,這方面你認為「論壇」的成效如何﹖

李:「論壇」默默耕耘廿年,我想不單香港教會,就是華人教會裡亦從來沒有一份開放的平台容讓不同意見、非主流意見可以參與,亦容讓教會一些很有思想、才氣,在建制中沒有發言地位的人有發表餘地。我想我們在改造華人教會的文化,特別在北美很多教會都訂閱我們,對教會是一個衝擊。我們富有前瞻性,十年前我們已提出要沒有任何壁壘,開放地將問題提出來。我們的精神是用愛心說誠實話、無任何敵視,但可惜我們常把時間花在內耗,很多外面問題要處理,但我們卻花了很多時間互相攻擊,這是令人有點傷心的地方。

記:《時代論壇》在這麼多年的風雨和摸索裡,當中有沒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呢﹖

李:有的。在怎樣面對九七問題上,香港有很多難以解決的政治分歧,教會很強調合一,但問題是,這些不純粹是教會的問題,乃是社會問題,一定是很多元化的討論。論壇希望承擔一個平台,讓不同意見可以發表,從而作整合。但信仰是很偏執的東西,會造成很大的張力。從九七前政制改革、到九七後的資源分配問題,以至近期很多討論的同性戀問題,其實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著眼點,立場可能無大分別,但重點會有所不同,有的人重視人權、有人重視聖經原則、有人重視法律的草擬,會引起分歧。論壇是公開平台,很多時會引起爭論,可能有個別的人有意見,覺得要壁壘分明,但我們不希望是這樣。社會上有這樣的文化,基督徒更加的合一,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記:《時代論壇》的出現對基督教帶來什麼顯著的影響嗎﹖

李:《時代論壇》的出現刺激了原有的傳媒辦得更好,亦刺激很多新興的傳媒出現,我們開創了傳媒的文化。另一方面教會的透明度提高,更多教牧樂於就社會事件發言。以前除講道外,教牧同工沒有任何平台可以發表對社會事件的看法,一方面《時代論壇》凝聚了很多這樣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們塑造了很多作者,建立他們的形象,在培育社關或思考方面的人材作家,時代論壇擔任的角色無人能及得上,因為無人去做。

記:你怎看《時代論壇》在基督教傳媒的角色﹖

李:我們是一個論壇,容讓一個開放的論壇表達意見,我們亦有較大的闊度,即涉及的範圍較廣。其他傳媒亦有各自的定位,但定位較傳統,或推廣自己的宗派、或討論自己重視的,但我們則討論大家需要知道及重要的事,分別在這裡。但我覺得各自有所定位,又無需競爭或排斥,但在前進方面競爭又是好事,令大家做得更好,但大家在主裡定然合而為一。《時代論壇》既容讓不同意見,就可能會引來更多攻擊和批評,我們就是要承擔這樣的錂角。當你保障人們的發言時,你要承擔一定的後果。

記:在你經歷辛酸艱難的時間裡,你的經歷是怎樣﹖你的想法又是怎樣的﹖

李:我沒想過要退下,但我想我是否最合適的人去承擔這樣的角色,是否有更適合的人去做﹖但想想,當最困難、最燙手時就想找人頂替是不負責任的。我想,沒有人天生就做這樣的事。我經歷這事時我也上了一課。

余牧(余達心牧師)也提過是否有不同的意見時我們就不登出來呢﹖我想不是這樣。有些發表意見的人沒有說明自己的身份,也沒有回郵,我們視這些意見為純粹參考,不一定需要登出來。我們會收到很多讀者的意見,可能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最近一篇批評我們關於韓國人質的社論,覺得我們的社論寫得很刻薄,我將它整篇刊登了。但事態發展證明我們是對的,那牧師回去後他們真的向全國道歉,說明我們的觀察力是對的。我不覺得我們不能接受批評,我們從來就是在批評中成長的。

時代論壇感恩禮上以「Here I Stand」為主題。廿年來論壇能不倦地為教會提供言論平台,亦因李錦洪這位外表言語溫文、內裡立場堅定的社長一直「在」,並且迄立不倒。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