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慟的人有福了」此話令人難以理解。一般人包括基督徒均設法逃避悲歡離合等哀痛的事,世界的哲學都教人忘記煩惱,坊間流傳著“DON’T WORRY BE HAPPY”、「最緊要好玩」等話。
今年五月有組織發表「幸福指數」調查指數,34個國家中澳洲被認為最幸福;今年3月蓋洛普民調想找出「美國最快樂的人」,花了三年時間調查中,在一千概括快樂的要素,結果顯示有結婚、有子女、身材高大,65歲以上、有個人生意、年薪逾12萬美金的就是全美最快樂的人。但世界追求幸福快樂之際,八福卻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在路加福音表達更驚人:「你們喜樂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八福」第一福「虛心的人有福了」是眾福之基礎,與第二福「哀慟」亦有連帶關係。陳博士表示從虛心到哀慟可說是無法避免,因在面對神的聖潔時,人會看到自己裡頭的污穢、靈裡本相的無助,就會為自己所作的事憂傷、為自己的景況而哀慟。
「哀慟」的含義
但哀慟不是指「愁眉苦臉」。陳博士表示,聖經沒提及哀慟本身是否祝福,有時哀愁會被咒詛,如暗嫩因為妹妹不能滿足他變態的慾念而「憂急成病」,又如亞哈亞的憂傷因為不能得到拿八的葡萄園,甚至悶悶不樂至躺在床上不吃飯。這些都不是好的哀慟。
![[講道會之三] 陳耀鵬博士:哀慟的人有福](/media/cache/img/1/93/19300sw_823w_486h_1x_1y.jpg)
他又說:「今天教會落到一個地步,對罪的敏感性越少,並不懂教信徒如何哀傷。」《聖經》中記載耶穌發怒、禁食,但沒記載耶穌的歡笑。當然不能因此說耶穌從沒笑過,反之從他的言論、講話、比喻中可見他還有點幽默感。但在以賽亞書52章記載耶穌「多受痛苦,常經憂患」,又說他「無佳形美容」。在知道拉撒路即將復活時耶穌仍與周圍人一同流淚、為罪流淚、為周圍人信心少而流淚,亦為耶路撒冷而哀慟,可見耶穌是為世人滿有哀慟的主。
人生的「三種哀慟」
自然的哀慟
陳博士認為生命最少有三種哀慟。第一種是由於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困難痛苦,屬正常的哀慟,並且是人生的一部份。傳道書亦說:「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亞伯拉罕為妻子撒拉的死而哀哭、耶尼米為以色列哀哭、耶穌為耶路撒冷哀、保羅與以弗所信徒離別時哭。陳博士說:「生離死別、孤單難過、關懷憐憫等都是自然悲哀,這些悲哀哭泣不是罪,反有醫治功能。」他又表示每一顆眼淚神都不輕看,都一一紀念,甚至詩篇56:8記著:「求你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裏。這不都記在你冊子上嗎?」人生不可能每天充滿陽光,否則大地成為沙漠。
陳博士又說:「哭不可恥,但要知道為什麼事情、為什麼哭。」他舉例有一位牧者曾經歷兩三年失眠的痛苦日子,對無法睡眠者的苦況能親身理解。當其他肢體在傷心中無法成眠時,他更能明白別人的痛苦,並成為別人的安慰。
一位姊妹的女兒患癌症,她的母親常為女兒能保全生命禱告,並說若她痊癒要為她開感恩會見證神。病患的女兒說:「就算神不醫治也可開感恩會,關鍵只在我們是否得到神悅納。」即使病患,在醫院時她臉上仍常帶笑容,毫無埋怨,甚至為自己的安息禮拜作好。後來她與病魔搏鬥七個月後離世,喪禮吸引了三百人參加。
又有一位朋友接受呼召事奉神,但不到五十歲就患上栢金遜症及肝癌,生命日子已寥寥可數。一次他哭了一場後向陳博士說:「我哭了就好,我知道神的美意。」陳博士說:「我們不要怕神的哀慟,要肯定神的美意,接受神的安慰。」
世俗的哀慟
他又指出第二種是世俗的哀慟。哥林多後書7章9節:「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世俗的憂愁是讓世人有不必要、過份的憂愁,或教人充滿苦毒怨恨像該隱,又甚至如猶大一樣、對罪沒真正悔改的絕望的憂愁。出於神的憂愁可治療心中的創傷,但世俗的憂愁只助長心裡的苦毒,加深心裡痛苦,要毁掉我們,叫人與世隔離,無法脫離自己的痛苦,甚至精神崩潰。
他又大衞為例說明世俗的憂愁。他的兒子押沙龍從小驕生慣養,長大後甚至奪大衞之位。押沙龍被殺後他為兒子心裡慟,說:「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的死是大衞與拔示巴犯姦淫罪後應有的代價,但他為兒子的憂傷不是神的憂傷,而是姑息的愛,自己計算罪的代價,不願接受罪的懲罰。後來有約押指出大衞的自私說: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可見大衞的哀傷令他與現實脫節。
按著神的意思哀慟
神所希望的是人按著祂的意思而有的哀慟,裡頭有悔改、認罪。猶大犯罪知罪後上吊自殺,彼得三次不認主卻出去痛哭,世俗與按主意思的哀慟的差異就在這裡。浪子若只坐在豬棚裡自責自己的愚昧就只有悔恨,但他起來回到父親那裡認罪就是真正悔改。陳博士說:「不要停留在後悔或悔恨中,要回到神那裡,神希望的是自己的兒女悔改。」又說:「我們上一次悔改是何時呢﹖我們活在世上時對罪是否麻木﹖是否覺得無罪可認﹖求主幫助我們為自己的罪哀慟。」
「哀慟」的深義
他再進一步解釋「哀慟」的更深一層意思:不單為自己的行為,更為自己的本相,以及罪在世上產生的後果;不單為自己的罪,更為世界的罪,為別人的罪哀哭。哥林多教會信徒發生可恥的事後,教會信徒應該哀慟;但他們非但沒有哀慟,反自認心寬廣濶、思想開明,難怪保羅責備他們「自高自大、並不哀慟,把行這樣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哀慟」一詞原文用來形容比失喪父母更深切、是很深的悲哀。但哀慟不一定是愁眉苦臉,是沉著但不是拒人千萬,更是為著別人懷有溫暖的心意。「屬靈的人看透萬事」,哀慟的人為著別人未知之事心裡哀慟,但亦不停留在哀慟裡,反又因真理的盼望有說不出來的喜樂,就如保羅所說的「患難中有喜樂」、「靠主常常喜樂」的心意。
![[講道會之三] 陳耀鵬博士:哀慟的人有福](/media/cache/img/1/92/19291sw_823w_486h_1x_1y.jpg)
陳博士最後分享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位修道院院長一次問院中的修道士:「你今天做了什麼﹖」他說:「我每天做很多事,管理兩隻牛、兩隻鹿、兩隻鷹、一條蛇,也與一隻熊搏鬥,並且看管一個病人。」院長感到奇怪,他就解釋說:「兩隻牛是我情慾的眼,要管理它們不要看不該看的事;兩隻鹿是我的兩腿,要不讓它走罪惡道路;兩隻鷹是我的兩手,要保守它不遊手好閒。而蛇是我的舌頭,要管理它不要信口開河、隨便說話。熊是我的心,我要克制它不要自私驕傲,最後的病人是就我自己,叫我的肉體不要享受罪中之樂。」
陳博士說:「求神幫助我們靠基督的寶血成為好的馴獸師,在過程中懷有屬神的正常哀慟,並接受神的美意,讓神介入生命裡,將之轉化正常的憂愁,真正為著自己、為著別人、為著世人的罪而憂愁。不要到一個地步日日為罪悲哀,而更要做一個好的馴獸師,每天勝過自己的罪。」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