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倘若建立一个无钱、无权的教会,岂不是就从根本解决领袖腐败问题?可能很多人会惊讶说,哪里有不需要钱、又不涉权力的教会?事实上,我10多年前在纽约史德顿岛开创的家教会就是这样一个教会,而家教会模式最初源于新约盛行的初代教会。
我过去在《基督日报》发表数篇文章深入细致地探讨家教会的理念、圣经依据以及实际推广经验,欢迎读者参考相关文章。在本文,我主要从金钱、权力两个角度来介绍家教会的特色,希望藉赵镛基案再度反思传统教会模式的不足,唤起更多教界有识之士关注异军突起的家教会繁殖运动。
钱:史岛家教会零开销,信徒把金钱奉献教会外
传统教会从建立到发展都离不开金钱的因素,而财力雄厚的教会也需要设立复杂的财务制度,但倘若制度不成熟、欠完善,金钱使用不当,则给教会带来损害。还有,正所谓金、权不分家,金钱的集中使用往往涉及权利分配的问题,也给教会纷争埋下隐患。除了赵镛基案件,东南亚另有超大型教会的创办牧师等领袖卷入失信案,都给教会声誉带来影响。
然而,史岛家教会独有的"零开销"模式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我们不靠金钱维持运作。例如,家教会成员限制10多人,可在家庭聚会,无需购买或租用礼拜堂;家教会不需要全职事奉人员,努力落实"人人皆祭司",也不用支付固定薪金。
为了避免快速增殖后金钱流向的纷争,同时减少家长管理金钱的负担,史德顿岛家教会本身不收奉献,也从不开设自己的银行账户。
虽然我们不收奉献,但鼓励弟兄姊妹把金钱直接奉献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如如宣教组织、福音机构以及非基督教背景的社区慈善与福利机构等。
权:史岛家教会无权力等级,落实"信徒皆祭司"
开头提及"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但史岛家教会则不涉及任何权力利益。因为我们不像传统教会有鲜明的等级制度,所以就技术层面而言,家教会没有牧师、主教、长执等教会领袖,没有所谓的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
家教会有独具一格的家长制度,家长夫妻搭配是家教会的带领者,但就其本质来讲,家长也是普通的家教会成员,他们只是担任属灵的父亲(母亲)角色。
另外,由于家教会操作简单、易学,所以我们尽量鼓励参加过几次以后的弟兄姊妹带领聚会中的各项服事,让每位信徒都成为神的祭司。 在提供操练服事机会的同时,帮助弟兄姊妹在服事中学习、在服事中成长,深化落实"信徒皆祭司"。
这种装备方式是最接近耶稣教导门徒的方式,而且是简单、省时和经济的,要比直接去神学院受装备往往更实用。
家教会模式:为根治金权腐败提供出路
基督教发展两千多年来,教会在金钱、权力的腐败问题没有根治,无法脱离"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怪圈。尤其是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随著财富、权力的增大,教会领袖内心也滋长了骄傲,导致晚节不保。
很多人反思如何避免下一个赵镛基案,往往从制度与领袖灵命层面发挥。当然,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是好的,但所谓的完善也是相对的概念,制度也是从不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而变得更加完善的。提升领袖灵命、个人操守是很好的,但要做到明哲保身,尤其对名牧而言也是不太容易的,毕竟人是不完美的,圣经说,"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
其实,以前的教会领袖也都思考过类似问题,但为何没有理想的答案?教会金权丑闻不止?因为他们都是在传统教会模式的框架下思考!
在此,请深思前面简述史岛家教会两大特色,希望可以为从根本解决金权腐败指明一条出路,因为家教会的独特性不给权力纷争和金钱腐败有任何可乘之机。从模式来看,家教会是有别于传统教会的,但这个新约时代最盛行、由耶稣亲手创立的教会模式值得受到推崇。
耶稣是家教会的真正设立者
约翰福音第一章记载说,安德烈和约翰听到施洗约翰的见证后决定要跟从耶稣,于是他们便开口问耶稣"拉比,在哪里住?"结果耶稣回答说,"你们来看。"然后就把他们带到自己住的地方,大家开始同住,一起生活。
对于这段经文我曾默想了好久,耶稣为何要把两人带去"看"自己的家?从物质的层面来讲,耶稣的家有何可看的呢?其实耶稣一生清贫,祂用"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来形容自己的简朴生活。而且耶稣四海为家、随走随传。既然如此,耶稣让决志跟从祂的人去祂家看什么呢?"看"了耶稣的家后,门徒为何有感动要献身事主?
很显然,耶稣给门徒看的不是房子的内外装璜,而是自己的言行举止、实际生活,这才是真正吸引门徒的地方。
更要注意的是,从这段经文可以发现耶稣传扬福音是从开放自己的家开始做起的,让信徒通过家庭生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可以说,耶稣开放自己的"家"做教会,即最早的家教会模式。
十年前,我在纽约史德顿岛开始了华人家教会,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对家教会的理念及其运作有更深的理解,更加确信推动家教会运动乃是神的心意。
研究世界基督教会繁殖运动的知名学者David Garrison在他的新书《教会繁殖运动》中指出,"几乎所有的教会复兴、繁殖运动都经历了家教会的阶段,而掌握家教会运动方向盘的就是普通信徒。"
然而不容置否的是,很多从家教会起步而逐渐壮大的教会因财力充足等因素向传统教会模式倾斜。如今面对赵镛基案,我希望大家从教会模式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去反思。最后不妨换一个思考,除了家教会外,是否还可以找到一条根除金权造成的腐败的路呢?
作者为北美华人家教会先行者、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