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恩賜還是威脅?世界福音聯盟大會討論 促忠實創新

教會必須以智慧引領,確保這一強大工具用於神國的益處,而非操控或剝削

WEA ABOUT AI
世界福音聯盟(WEA)首爾大會期間的一場小組討論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門徒培訓之間的關係。 | CDI/Hudson Tsuei

世界福音聯盟(WEA)首爾大會期間的一場小組討論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門徒培訓之間的關係。講員們呼籲教會以明確的聖經倫理來面對人工智能,將其視為塑造人的技術,需要清晰的神學、牧養關懷以及實際監管。

本次討論由 AI 與信仰(AI and Faith)董事會成員 Brenda Ng 主持,參與者包括倫理學家兼牧師 Sam D. Kim,顧問及研究員 Quintin McGrath,蒙納士大學副教授 Chris Watkin,以及 Gargantua 集團首席執行官 Nick Kim。討論梳理了 AI 在日常生活、事工和經濟中日益普及的對基督徒見證帶來的風險與機遇。

McGrath 開場指出,福音派內部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有廣泛差異——從視其為「上帝的恩賜」到視其為威脅不等——他提出了一條中間道路,即「負責任的、合乎倫理且與聖經一致的 AI」。

他列出了四個需要基督徒回應的壓力點:人類身份危機——當「上帝的形像」受到超人類主義假設挑戰時;信任崩塌——由於 AI 幻覺、深度偽造和不透明性;經濟正義問題——數字鴻溝和就業中斷帶來的不平等;環境管理——AI 對能源、水資源及材料的高消耗。

他說,以上每一項在形成挑戰的同時,也為教會提供了強化人的主動性、加深對神智慧的依賴、關懷弱勢群體的機會。

建立「信任框架」 為負責任且符合信仰的AI使用

McGrath 提出一個供教會事工採納 AI 時參考的「信任框架」:神學一致性(是否有助於愛神和愛人?)關係影響(是否強化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實用性與公正(是否公平地滿足真實的人類需求而不滋生不健康的依賴?)可持續性與管理(是否以對創造物負責任的長遠眼光使用?)透明與問責(AI 使用是否公開、可理解、可控?)

他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借鑒國際認可的 AI 標準——為教會使用「加以更新」——並將倫理反思與合規檢查、獨立驗證結合起來。他強調:「我們必須從聲明走向行動,倫理既要神學化,也要可操作。」

教會應從聖經敘事的視角審視 AI

Watkin 強調,教會應通過聖經的主題——創造、墮落、拯救與新創造——而非主要從政治或商業視角,來評估 AI。他指出,AI與人有關,包括技術開發者、數據使用者、承載數據中心的社區,以及 AI 工具影響的群體。

Watkin 說:「以人為本的強調對忠實的基督徒倫理至關重要。」他認為,如果基督徒僅從政策或文化角度分析 AI,就是「低估了聖經」。信徒必須將「神的全備教訓」應用於算法時代對智慧與責任的理解。

倫理學家呼籲基督徒以救贖的視角應對技術變革

來自曼哈頓的倫理學家兼牧師 Sam D. Kim 提出了「破裂與修復」的神學反思。他指出,從巴別塔到印刷術的發明,歷史上的技術與社會變革總是伴隨審判與更新,這些變革將人類分散,同時也為救贖鋪路。

「在 AI 的背景下,我們再次處於破裂的時刻,」Kim 說。「它帶來痛苦與後果,但若從福音的視角出發,它也帶來修復的可能。」他將 AI 與巴別塔的自負作類比,強調技術野心可能扭曲人類對自主與掌控的追求。但正如印刷術曾加速聖經的普及,AI 若有從神而來的智慧引導,也可推動真理與公義的傳播。

Kim 警告不要以功利主義方式將 AI 視為中性工具,而應以屬靈辨識審視新技術如何塑造人與門徒訓練。他說:「基督的主權不僅僅關乎門徒訓練,它是主權。」AI 如何塑造我們的想像力、同理心和呼召感,是討論的核心。

他指出,AI 秒級訪問和處理聖經數據的能力超過任何神學家或聖經學者,提出了關於啟示、知識及對聖靈依賴的深刻問題。「若道成肉身,」Kim 說,「我們的門徒訓練必須保持具像化。道成肉身——而非脫離肉體的知識——應指導我們在 AI 時代如何教導、輔導和跟隨基督。」

Kim 強調,教會的回應是其能否以救贖性方式參與技術變革的試金石,而非因恐懼退縮。「無論你持反烏托邦還是烏托邦觀點,破裂與修復始終是福音故事的核心,」他說。「現在不是退縮的時候,而是受聖經與禱告引導的忠實創新的時刻。」

技術專家警告 AI 外包人類智能並重塑關系

曾在谷歌工程部門工作的技術專家、現 AI 咨詢公司 CEO Nick Kim 從實踐者角度分享了 AI 如何快速改變社會。他指出,AI 「與以往發明截然不同」,因為它將人類最核心的特質——智能——外包給能自我學習和改進的機器。

「大多數技術讓生活更輕松,但不會重新定義人類意義,」他說,「汽車不會成長或思考,但 AI 能創造產生更多智能的智能,這是劇變。」他解釋說,機器學習系統的指數增長將重塑社會各領域——商業、教育、治理、溝通,甚至事工。

他提醒教會,這是機遇與風險並存。「我們不能被動應對,」Kim 警告,「如果 AI 成為文化與決策的下一個平台,教會必須以智慧引領,確保這一強大工具用於神國的益處,而非操控或剝削。」

他強調,迫切需要培養能夠以聖經思維考慮設計、數據和人類尊嚴的基督徒技術專家、倫理學家與牧師。「這不僅是政策問題——它關乎神學,」Kim 說,「問題不是教會是否使用 AI,而是能否忠實使用。」

隨著 AI 日益介入人際溝通,Kim 指出,技術對關係與門徒訓練的隱性影響必須認真對待。「人的相互關係已經在發生改變,」他說,「大型語言模型已介入我們說話、寫作甚至禱告的方式。它們可能翻譯語言或建議措辭,但也嵌入自身價值體系。如果門徒訓練關乎人與人同行,當機器介入時,這一動態將如何變化?」

他警告,如果教會採納 AI 工具而不審視其動機與算法,「我們的關係與靈性可能被不同的價值觀系統潛移默化地塑造」,因此,透明、問責和人為監督至關重要。

AI 需要認知與屬靈辨識,而非盲目采用或心怀恐懼

Ng總結性地指出,小組討論的目標不是妖魔化 AI,也不是美化其潛力,而是在自動化時代恢復神學素養。「回想印刷術或汽車,用戶與工具之間沒有認知互動,」她說,「而 AI 不同——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以聖經的心智與靈性參與每一次互動。」

小組認同,AI 將深刻影響人們學習、敬拜和體驗社區的方式。McGrath 早前指出:「我們必須抵制讓 AI 替代真實陪伴的誘惑。」他也補充說,教會應繼續成為人們面對面遇見彼此、遇見上帝的地方。

資料來源:Christian Daily International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