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到訪加拿大、特別為參與「基督徒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研討會來溫演說的余杰弟兄,本月3日在溫哥華浸信會信友堂與大家分享了「中國城市教會的興起及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的使命」一題,其精闢的內容讓會眾更深入了解中國教會現況及其承擔的福音使命。
從農村教會到城市教會的興起
余杰首先把「改革開放」三十年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至1988年間,共產黨讓出一部分的社會領域,在政策上作出調整,而這十年亦是農村教會蓬勃發展的時期。
第二個重要的分水嶺則是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鎮壓後,眾多國內知識分子來到西方,接觸到基督教後信主,當中更有不少成為牧師或傳道人,如今牧養教會。他說,國內的信徒亦透過不同的管道聆聽他們的講道而得到造就。與此同時,中國社會逐漸走向城市化,農村教會成長速度放緩,隨著城市教會的興起,接下了福音的下一棒。
而第三個階段是從2000年至今,余杰說,在迅速變動中的城市居民面臨著種種危機,包括職業、金錢、家庭、婚姻等,人民對信仰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到今日,城市教會的復興已超過了農村教會。而去年四川的大地震中,多間家庭教會趕赴災區救災,為災民提供醫療和輔導服務,家庭教會亦走向公開化,一些教會甚至把名字掛出來,以及把福音單張派出去。
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的出現及其社會文化使命
與城市教會發展同步的是,自2000年以來出現了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余杰認為,從當下開始,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至少可在四個方面彰顯其自身的公共性。
首先是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創造,他說,自馬禮遜入華二百年以來,基督教沒有成為主流,其中一個原因是缺少文化和文學藝術的作品,如文字、音樂、繪畫等。他認為,文化拓荒乃是基督信仰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的前奏,而文化重建將把聖經真理與當下生活連接在一起,成為信仰與生活的一座橋樑。
第二,要致力在華人社會建立新的價值觀、道德倫理和文化體系,用「以神為本」取代「以人為本」,讓愛和公義充滿全地,並充滿每一處有華人生活的地方。他又說,教會不是大海中的孤島,也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教會必須如主禱文所說的:「願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第三,有責任推動宗教立法、完成全法登記、獲得法人地位。
最後,主動爭取完整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開傳教的權利,以及介入教育、慈善等社會福利工作的權利。他認為公開傳教的權利是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中也包括了教會和基督徒創辦出版社、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和網站等媒體權利。
他在總結時指出,國內教會的人數每年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來沒有一個時候像現在一樣,有很多飢渴慕義的人等待著福音。他深盼國內的家庭教會能一步一步走向公開化,成為全世界人民的祝福。
余杰簡介: 1973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十三歲開始寫作,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獲頒文學碩士。北大求學期間,創作近兩百萬字的文化評論和思想隨筆。余杰被讀者看作少數敢說真話的作家之一,也是一名關注言論自由、公民權益和信仰自由的公共知識分子。
2003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後,關注點除了原有的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外,更拓展至基督教信仰和社會轉型、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保守主義價值在未來中國的前景等。2005年之後余杰被禁止在中國本土公開發表作品,其作品多在海外網站及報刊發表,僅博訊新聞網上的個人文集,便有四百多萬的點擊率。
因其公共性的寫作及積極參與人權活動,多次入選影響中國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2006年在白宮獲布殊總統接見,分享個人見證及介紹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
相關新聞 華人基督徒評論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建國六十年之際 學者反思中國宗教自由發展 美著名社會學博士談中國宗教政策之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