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各城各乡 (一)

耶稣走访了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足迹?犹太人是否热衷四处奔走,还是出于某些需要才往返各地?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先聊聊我的近况:最近我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在一家巧克力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开车通勤。作为新手司机,我挂上P牌,谨慎驾驶,总是小心翼翼地应对英国的回旋处和高速公路。幸好我家离工厂只有几公里,路程短暂,开车十几分钟就到。回想在香港的日子,我习惯搭巴士或港铁,交通方便又快捷。如今在英国,开车成了日常,我得依赖Google Maps或Waze,输入邮递区号(postcode)来确认路线和距离。如果没车,靠步行或公交车,时间可能得花上好几倍。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没有汽车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长途跋涉的?特别是圣经中的耶稣,祂是如何走遍各地,留下传道足迹的?犹太人是否热衷四处奔走,还是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才远行呢?

翻开圣经,耶稣的传道生涯(约公元27年至30年)跨越了加利利、犹太、撒玛利亚等多个地区。祂的足迹遍布伯利恒(出生地)、拿撒勒(成长地)、迦百农(传道中心)、耶路撒冷(受难与复活地)等地,通过步行或偶尔骑驴,耶稣走访各地,行神迹、医治病人、宣讲天国的福音。这些旅程不仅受宗教和文化影响,也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耶稣走访了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并探索当时犹太人的旅行习惯。

在耶稣时代(一世纪),犹太人的旅行多与宗教、经济或社会需求相关。每年三大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犹太人会遵照申命记16:16的教导,从各地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这是重要的宗教义务。加利利的渔业和农业也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商人或渔夫因此频繁移动。然而,普通犹太人,如农民或渔夫,通常待在本地,长途旅行并不常见,除非有特殊目的,例如朝圣或商业活动。

耶稣和祂的父亲约瑟是木匠,按理说,除了三大节期,祂无需频繁旅行。但耶稣的足迹遍布各地,并非出于个人喜好,而是为了传道使命。祂宣扬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 4:17),医治病人、赶鬼,这些工作需要祂亲自走访不同人群。当时交通不便,没有汽车,耶稣和门徒主要靠步行,偶尔可能骑驴,穿越崎岖的山路、沙漠和村镇。让我们来详细看看祂的旅程,并计算一些关键地点间的距离,感受祂传道之路的艰辛。

耶稣的传道生涯涵盖多个地区
以下按地区和时间顺序列出主要地点及其关键事迹,并附上地点之间的距离估算:

撒玛利亚(Samaria)
事迹: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约翰福音 4:1-42)。

加利利地区

拿撒勒(Nazareth):耶稣在此长大,开始传道时讲道但被拒绝(路加福音 4:16-30)。

迦拿(Cana):第一个神迹,将水变成酒(约翰福音 2:1-11)。(距拿撒勒约7公里)

迦百农(Capernaum):传道基地,医治多人,如彼得的岳母(马太福音 8:14-15),讲道(马可福音 1:21-28)。(距迦拿约20公里)

拿因(Nain):使寡妇的独生子复活(路加福音 7:11-17)。(距迦百农约40公里)

伯赛大(Bethsaida):五饼二鱼神迹(马太福音 14:13-21)。(距迦百农约10公里)

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呼召门徒,平息风暴,水上行走。

加达拉(Gadara,Decapolis):赶出"军团"鬼魔(马太福音 8:28-34)。(距迦百农约50公里)

推罗和西顿(Tyre and Sidon):医治迦南妇人的女儿(马太福音 15:21-28)。(距迦百农约60-80公里)

凯撒利亚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彼得认耶稣为基督(马太福音 16:13-20)。(距迦百农约40公里)
赫尔蒙山或他泊山:变形(马太福音 17:1-8)。(距迦百农约50公里)

犹太地区

耶利哥(Jericho):医治盲人,感化税吏撒该(路加福音 19:1-10)。(距耶路撒冷约25公里)

伯大尼(Bethany):使拉撒路复活(约翰福音 11:1-44),最后一周在此过夜。(距耶路撒冷约3公里)

耶路撒冷(Jerusalem):洁净圣殿,教导,受难周,复活(马太福音 21-27)。

客西马尼(Gethsemane):祈祷前被捕(马太福音 26:36-46)。(距耶路撒冷约1公里)

其他地区

约旦河(Jordan River):受洗(马太福音 3:13-17)。

旷野(Wilderness):受魔鬼试探(马太福音 4:1-11)。

推罗和西顿(Tyre and Sidon):耶稣短暂到访,医治迦南妇人的女儿(马太 15:21-28)。

凯撒利亚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彼得在此认耶稣为基督(马太 16:13-20)。

十城地区(Decapolis):耶稣传道并医治多人(马可 7:31-37)。

新约记载耶稣"走遍加利利"(马太 4:23)、"走遍各城各乡"(马太 9:35),显示他为传道走访广泛地区,涵盖犹太人、撒马利亚人及外邦人聚居地。 但需要知道耶稣的传导日子只有三年27岁至30岁, 那么他几乎每天没有停过在人群中穿梭。那是一件烦人的事, 所以有时耶稣也会在晨早, 一人避开人祷告安靓。

试想象我们如天在人群中生活, 特别在异国不同种族的人来住, 我们要如何跟身份, 样式甚至肤色不同的人想处。 特别英国不同香港一座座大厦人们生活这么近, 那么远, 可以重塑邻舒关系。

下一篇将详细讲述耶稣的路程和所作所为。敬请期待。

------------------------------------------------------

[备注]

[注1] 犹太教的三大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是重要的宗教节日,源于《圣经·旧约》,特别是《利未记》23章,称为"朝圣节",因为古代犹太人会在这些节期前往耶路撒冷圣殿朝圣。以下是每个节期的简要说明:

逾越节(Pesach)
时间:犹太历尼散月(Nisan)14-21日,通常在公历3月或4月。
意义: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脱离奴隶之轭。逾越节的核心是纪念上帝通过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免受埃及十灾(特别是最后一灾:长子之死)并获得自由。
习俗:
吃无酵饼(Matzah),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匆忙,来不及让面团发酵。
举行逾越节家宴(Seder),诵读《哈加达》(Haggadah),讲述出埃及故事。
禁食发酵食物(Chametz)。
持续时间:7天(以色列)或8天(散居地)。

五旬节(Shavuot)
时间:犹太历西弯月(Sivan)6-7日,通常在公历5月或6月,逾越节后50天。
意义:纪念上帝在西奈山颁布十诫给摩西,也与农业收获(初熟节)相关,特别是小麦收成。
习俗:
彻夜研读《托拉》(Tikkun Leil Shavuot)。
食用乳制品,如奶酪和芝士蛋糕,象征《托拉》的甜美。
会堂中诵读《路得记》,因故事发生在收获季节。
持续时间:1天(以色列)或2天(散居地)。

住棚节(Sukkot)
时间:犹太历提斯利月(Tishrei)15-21日,通常在公历9月或10月。
意义: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40年漂流时,住在临时棚屋中,仰赖上帝的保护;也与秋季收获相关。
习俗:
搭建临时棚屋(Sukkah),在其中用餐或居住,象征暂时与脆弱。
使用"四种植物"(芦苇、香桃木、枣椰树枝、柳枝)进行仪式,象征团结与感恩。
节期结束后有"欢庆节"(Simchat Torah),庆祝《托拉》的完成与重新开始诵读。
持续时间:7天(以色列),随后是第八天"第八日聚集"(Shemini Atzeret)。

总结:
这三大节期不仅有宗教意义,也与农业季节紧密相关,体现了犹太教对历史、信仰和自然的融合。每个节期都有独特的仪式和象征,强调感恩、自由和与上帝的联系。

[注2]
申命记16:16的内容如下(引用和合本圣经):
"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一年三次,在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朝见他,不可空手朝见。"
解释与背景
上下文:申命记16章记载了以色列人应守的三大节期:除酵节(逾越节的一部分)、七七节(五旬节或收割节)、住棚节。这节经文特别提到,所有以色列的成年男子必须每年三次到耶和华指定的地方(最终确立为耶路撒冷)朝圣,敬拜神。
"不可空手朝见":指朝圣者需带供物(如牲畜、农产品)献给神,表达感恩与顺服。
与耶稣时代的关联:这节经文解释了为何一世纪犹太人(包括耶稣)频繁前往耶路撒冷,特别是在三大节期。耶稣的多次耶路撒冷之旅(如约翰福音记载的逾越节)符合这一宗教义务。

[注]3]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新约与耶稣相关地点
Biblewhere:耶稣旅行路线
The Bible Journey:耶稣开始传道
CCEL:耶稣三年传道地图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