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戒毒研討會於11月19日在基督教基協堂舉行,由蕭如發牧師、劉民和牧師及莫文光教授共同發起,吸引眾多教會牧者、機構同工及社工出席交流。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副教授陳天祥博士,在會上以心理學視角深入剖析戒癮歷程。
陳博士指出,即使基督徒或牧師亦會出現吸煙成癮的情況,因此他特別開辦戒煙班協助戒癮。他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改變壞習慣的第一步是認識人的行為模式——長期重複的行為會轉化為不自覺的習慣;然後必須有意識地制止舊習,再以新的好習慣取代。
在戒煙過程中,他協助參加者覺察自身身份,例如基督徒需提醒自己是「屬神兒女」,藉著道德認知約束慾望。除此之外,協助他們尋找人生目標,以及安排陪伴者支持,也都成為重要的動力來源。即使偶有煙癮復發,這種自覺與支持亦能幫助參與者停止舊習。
陳博士又指出,戒煙者未能成功,往往因未將神的話語真正介入內化。「吸煙衝動來得很快,一遇刺激便自動吸煙,關鍵在於如何識別這種快感其實源於肉體的催促,要能敏銳感受到聖靈內心的提醒,才能控制自己。」
他強調,聖經的提醒極為重要。如警惕自己要「常在主裡面,主的話也常在我們裡面」(約翰福音15:5, 7),又或面對自制力不足時,「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馬書8:13),以及「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抵擋仇敵」(以弗所書6:12-13),都成為戒癮突破的屬靈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