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走訪了哪些地方?留下了什麼足跡?猶太人是否熱衷四處奔走,還是出於某些需要才往返各地?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先聊聊我的近況:最近我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在一家巧克力廠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開車通勤。作為新手司機,我掛上P牌,謹慎駕駛,總是小心翼翼地應對英國的迴旋處和高速公路。幸好我家離工廠只有幾公里,路程短暫,開車十幾分鐘就到。回想在香港的日子,我習慣搭巴士或港鐵,交通方便又快捷。如今在英國,開車成了日常,我得依賴Google Maps或Waze,輸入郵遞區號(postcode)來確認路線和距離。如果沒車,靠步行或公交車,時間可能得花上好幾倍。這讓我不禁思考,在沒有汽車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長途跋涉的?特別是聖經中的耶穌,祂是如何走遍各地,留下傳道足跡的?猶太人是否熱衷四處奔走,還是出於某些特殊原因才遠行呢?
翻開聖經,耶穌的傳道生涯(約公元27年至30年)跨越了加利利、猶太、撒瑪利亞等多個地區。祂的足跡遍佈伯利恆(出生地)、拿撒勒(成長地)、迦百農(傳道中心)、耶路撒冷(受難與復活地)等地,通過步行或偶爾騎驢,耶穌走訪各地,行神蹟、醫治病人、宣講天國的福音。這些旅程不僅受宗教和文化影響,也與當時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耶穌走訪了哪些地方,留下了什麼樣的足跡,並探索當時猶太人的旅行習慣。
在耶穌時代(一世紀),猶太人的旅行多與宗教、經濟或社會需求相關。每年三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猶太人會遵照申命記16:16的教導,從各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是重要的宗教義務。加利利的漁業和農業也促進了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商人或漁夫因此頻繁移動。然而,普通猶太人,如農民或漁夫,通常待在本地,長途旅行並不常見,除非有特殊目的,例如朝聖或商業活動。
耶穌和祂的父親約瑟是木匠,按理說,除了三大節期,祂無需頻繁旅行。但耶穌的足跡遍佈各地,並非出於個人喜好,而是為了傳道使命。祂宣揚天國的福音(馬太福音 4:17),醫治病人、趕鬼,這些工作需要祂親自走訪不同人群。當時交通不便,沒有汽車,耶穌和門徒主要靠步行,偶爾可能騎驢,穿越崎嶇的山路、沙漠和村鎮。讓我們來詳細看看祂的旅程,並計算一些關鍵地點間的距離,感受祂傳道之路的艱辛。
耶穌的傳道生涯涵蓋多個地區
以下按地區和時間順序列出主要地點及其關鍵事蹟,並附上地點之間的距離估算:
撒瑪利亞(Samaria)
事蹟: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約翰福音 4:1-42)。
加利利地區
拿撒勒(Nazareth):耶穌在此長大,開始傳道時講道但被拒絕(路加福音 4:16-30)。
迦拿(Cana):第一個神蹟,將水變成酒(約翰福音 2:1-11)。(距拿撒勒約7公里)
迦百農(Capernaum):傳道基地,醫治多人,如彼得的岳母(馬太福音 8:14-15),講道(馬可福音 1:21-28)。(距迦拿約20公里)
拿因(Nain):使寡婦的獨生子復活(路加福音 7:11-17)。(距迦百農約40公里)
伯賽大(Bethsaida):五餅二魚神蹟(馬太福音 14:13-21)。(距迦百農約10公里)
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呼召門徒,平息風暴,水上行走。
加達拉(Gadara,Decapolis):趕出「軍團」鬼魔(馬太福音 8:28-34)。(距迦百農約50公里)
推羅和西頓(Tyre and Sidon):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馬太福音 15:21-28)。(距迦百農約60-80公里)
凱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彼得認耶穌為基督(馬太福音 16:13-20)。(距迦百農約40公里)
赫爾蒙山或他泊山:變形(馬太福音 17:1-8)。(距迦百農約50公里)
猶太地區
耶利哥(Jericho):醫治盲人,感化稅吏撒該(路加福音 19:1-10)。(距耶路撒冷約25公里)
伯大尼(Bethany):使拉撒路復活(約翰福音 11:1-44),最後一周在此過夜。(距耶路撒冷約3公里)
耶路撒冷(Jerusalem):潔淨聖殿,教導,受難週,復活(馬太福音 21-27)。
客西馬尼(Gethsemane):祈禱前被捕(馬太福音 26:36-46)。(距耶路撒冷約1公里)
其他地區
約旦河(Jordan River):受洗(馬太福音 3:13-17)。
曠野(Wilderness):受魔鬼試探(馬太福音 4:1-11)。
推羅和西頓(Tyre and Sidon):耶穌短暫到訪,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馬太 15:21-28)。
凱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彼得在此認耶穌為基督(馬太 16:13-20)。
十城地區(Decapolis):耶穌傳道並醫治多人(馬可 7:31-37)。
新約記載耶穌「走遍加利利」(馬太 4:23)、「走遍各城各鄉」(馬太 9:35),顯示他為傳道走訪廣泛地區,涵蓋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及外邦人聚居地。 但需要知道耶穌的傳導日子只有三年27歲至30歲, 那麼他幾乎每天沒有停過在人群中穿梭。那是一件煩人的事, 所以有時耶穌也會在晨早, 一人避開人禱告安靚。
試想象我們如天在人群中生活, 特別在異國不同種族的人來住, 我們要如何跟身份, 樣式甚至膚色不同的人想處。 特別英國不同香港一座座大廈人們生活這麼近, 那麼遠, 可以重塑鄰舒關係。
下一篇將詳細講述耶穌的路程和所作所為。敬請期待。
------------------------------------------------------
[備注]
[注1] 猶太教的三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是重要的宗教節日,源於《聖經·舊約》,特別是《利未記》23章,稱為「朝聖節」,因為古代猶太人會在這些節期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朝聖。以下是每個節期的簡要說明:
逾越節(Pesach)
時間:猶太曆尼散月(Nisan)14-21日,通常在公曆3月或4月。
意義: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奴隸之軛。逾越節的核心是紀念上帝通過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免受埃及十災(特別是最後一災:長子之死)並獲得自由。
習俗:
吃無酵餅(Matzah),因為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匆忙,來不及讓麵團發酵。
舉行逾越節家宴(Seder),誦讀《哈加達》(Haggadah),講述出埃及故事。
禁食發酵食物(Chametz)。
持續時間:7天(以色列)或8天(散居地)。
五旬節(Shavuot)
時間:猶太曆西彎月(Sivan)6-7日,通常在公曆5月或6月,逾越節後50天。
意義:紀念上帝在西奈山頒布十誡給摩西,也與農業收穫(初熟節)相關,特別是小麥收成。
習俗:
徹夜研讀《托拉》(Tikkun Leil Shavuot)。
食用乳製品,如奶酪和芝士蛋糕,象徵《托拉》的甜美。
會堂中誦讀《路得記》,因故事發生在收穫季節。
持續時間:1天(以色列)或2天(散居地)。
住棚節(Sukkot)
時間:猶太曆提斯利月(Tishrei)15-21日,通常在公曆9月或10月。
意義: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40年漂流時,住在臨時棚屋中,仰賴上帝的保護;也與秋季收穫相關。
習俗:
搭建臨時棚屋(Sukkah),在其中用餐或居住,象徵暫時與脆弱。
使用「四種植物」(蘆葦、香桃木、棗椰樹枝、柳枝)進行儀式,象徵團結與感恩。
節期結束後有「歡慶節」(Simchat Torah),慶祝《托拉》的完成與重新開始誦讀。
持續時間:7天(以色列),隨後是第八天「第八日聚集」(Shemini Atzeret)。
總結:
這三大節期不僅有宗教意義,也與農業季節緊密相關,體現了猶太教對歷史、信仰和自然的融合。每個節期都有獨特的儀式和象徵,強調感恩、自由和與上帝的聯繫。
[注2]
申命記16:16的內容如下(引用和合本聖經):
「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不可空手朝見。」
解釋與背景
上下文:申命記16章記載了以色列人應守的三大節期:除酵節(逾越節的一部分)、七七節(五旬節或收割節)、住棚節。這節經文特別提到,所有以色列的成年男子必須每年三次到耶和華指定的地方(最終確立為耶路撒冷)朝聖,敬拜神。
「不可空手朝見」:指朝聖者需帶供物(如牲畜、農產品)獻給神,表達感恩與順服。
與耶穌時代的關聯:這節經文解釋了為何一世紀猶太人(包括耶穌)頻繁前往耶路撒冷,特別是在三大節期。耶穌的多次耶路撒冷之旅(如約翰福音記載的逾越節)符合這一宗教義務。
[注]3]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新約與耶穌相關地點
Biblewhere:耶穌旅行路線
The Bible Journey:耶穌開始傳道
CCEL:耶穌三年傳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