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借古喻今 基督徒参与社运摒自义

「五四运动」借古喻今 基督徒参与社运摒自义
大会讲者程翔(右)、邢福增(左)研讨五四运动议题。(图;基督日报)
由使命公民运动主办"『五四』一百周年与中国基督徒:承传与前瞻"讲座于5月4日 (五四百周年日)举行,程翔、郭伟联博士、邢福增院长回顾五四运动,分析救国为何压倒启蒙;五四运动、基督教与新文化的关系;当代基督徒的救国的参与,并前瞻中国的民主发展、基督徒参与社运的反思等。出席者近500人。

程翔:救国压倒启蒙

资深传媒人程翔先从回顾"五四运动",分析救国压倒启蒙之因。

他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不能够成功,带领中国走向民主路?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正陷于列强瓜分、战争边缘,人民在民主与救国两者之间抉择,国难当前自然选择拯救国家。

程翔慨叹,新文化运动生不逢时,如果时间能长一点,中国可能会有另一种境况出现。

郭伟联:教会跳脱权力牢笼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郭伟联以视象形式参与研讨会。他分析,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关系指出,从1910年代开始是中国基督教黄金十年。基督教在新文化运动里亦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在中国里扎根。

不过,他认为今天的教会仍像昔日的知识分子对权力的倾斜,教会被斥为河蟹反映出华人对权力的靠拢,以权力来支撑教会各种乱象。

邢福增:民主是学习包容和尊重

邢福增在反思五四以来的世俗救国路线与基督徒对救国的各种回应时,列出五四运动时期,基督徒参与救国的事例,但因著对基督教不同的理解,以基督教救国也有不同的方案,包括有拯救灵魂为先、改造人格为重、改革社会制度入手、推翻现有制度建立天国。

他并强调,不论何手段救国,基督徒参与社运终极目标,是藉反思信仰盲点,而非自义唯独基督教才能救国。而民主就是反思怎样看待异己,学习包容和尊重。

问答环节:惟独教会救国?

郭伟联提出疑问,对今天香港基督徒争取真普选,是否也有一个独特的方案可行?

邢福增重申,"并非惟有基督徒才追求真普选,改变到世界,基督徒参与民主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反思自己的盲点,带来信仰深一层的思考。"

程翔表示,德国教会在两德的统一担当重要角色,推倒柏林围墙起了间接的作用,自1982年开始莱比锡(Leipzig)教会召集信徒每逢星期一举行崇拜,崇拜后教会开放会给民众讨论国家未来的去向,当时因为政府不准人民在公众地方聚集,所以很多人来到教会,牧者在讲坛上只讲解登山宝训没有宣传政治。军警清场的时候,牧者呼吁民众不畏强权,并且点起蜡烛来回应,对军警打不还手,事件广传开去让更多民众凝聚起来。

程翔指:"教会只是提供场地给信徒,帮助人民克服恐惧,教会群体不需要有任何特别的方案来救国,教会不应有唯有它才能救国的观念。"

中国强大还需救国?

有与会者表示,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还有需要救国?

邢福增回应,中国用经济和民族主义等意识型态,虚假诱惑人民,基督徒需要清醒,有独立的思考。

程翔认为国内仍有人民存著良知,他指有中学生写文章批评中国政府教育荼毒下一代,"内地仍有良知,人民灵性未泯灭,只要将这些良知集结,扩散传播开去,中国民主的发展仍有希望。"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