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化运动中国基督教黄金十年
郭伟联分析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关系指出,从1910年代开始是中国基督教黄金十年,成立不同基督教的机构、学校,西方教育在中国突显出来,崇基学院是十多所大学在中国的教育基地。
另方面,基督教在新文化运动里,成为1900年义和团后再次受到批判,基督教被指"令人愚昧、受约束、与列强勾结。"
至于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与政治化,余英时及许纪霖都指出知识分子其实仍然是在儒家士大夫的传统下行事,亦因此一旦强权出现,士大夫对权势的靠拢。
郭伟联表示,今天的中国政府仍然残留著儒家的思想,以为党可以解决一切,强调实用主义和效益主义,致使到今天的中国没有真正得到启蒙,党成为天下帝国,失落了"穆姑娘"即是道德(Morality),"没有『穆姑娘』,所作的一切只是富国强心服务中国。"
基督徒继承民主与科学精神
郭伟联引述刘廷芳著《新文化运动中基督教宣教师的责任》,刘廷芳指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彷似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无论个体的自主和追求真理成了百家争鸣的年代,基督教也直接承认这是对中国社会有好处的。
五四运动对中国重要的提醒包括,中国人有言论的自由、理性的思考和求真的精神。郭伟联指出,当基督徒要承继五四运动精神,五四运动成为爱国运动、民族意识的时候,五四运动的理性与求真提供了民主与科学的养份,今天的基督徒需要思考如何承继。
基督教在中国扎根
郭伟联又指出,刘廷芳要求基督教证明自己用社会服务、教育、社会行动证明,究竟基督教是否真的爱人爱国。基督教更加需要用科学精神讨论科学与基督教是一个怎样的信仰,为什么基督教不是纯粹的迷信的执著。
刘廷芳第三方面指出,在基督教文化里面,一批知识分子提出理学代替宗教或者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时,基督徒需要表达究竟基督教存在中国的意义目的是什么?这促使30年代不同的思想迸发出来,证明基督教在中国里可以扎根。
基督教让人格和文化更新
最后,刘廷芳提议基督教怎样令到人格和文化更新,因此在20及30年代基督教在不同的范畴,例如农村、工厂都做著传道更新的工作。刘廷芳给当时代的传道人提议,基督教不要"传道武断"即武断方法判断对方是否值得相信的人,他认为要有"社会福音",所谓社会福音就是信仰与社会、国家相关的福音,不要"个人福音"即是不单只是关注天堂、地狱,而是积极的改造人格素养,要以身作则,还要留心地和科学地研究圣经和神学。
郭伟联表示,因此基督教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也尝试以自己的宗教成为一种新的文化。
郭伟联亦指,值得留意的是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大的排拒,但对基督教却著重本色化。"最近研究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其中一个机关青年进步,其中一期尝试介绍中国国乐,今天当中国政府以自己的文化统领一切的时候,基督教在中国里尝试建构一个新的文化。"
教会河蟹根源 中国人倾斜权力文化
他表示,五四运动基督教正整理自己的思潮,郭伟联鼓励今天的基督徒不应羞愧自己落后于人。
不过他指出,"中国文化仍未更新到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权力的倾斜,知识分子仍然对此有很根深蒂固的思想。今天教会被斥为河蟹,反映出华人对权力的靠拢,以权力来支撑教会各种乱象。"
郭伟联认为,"当我们回顾纪念五四运动的时候,基督徒更加要检视权力的来源、上帝给我们更新自己和别人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