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宣教士前往宣教的地區多荒蠻落後,早期的宣教士除要攀山越嶺外,在沒有基本醫療的地方有時要充當「赤腳醫生」,有時要作「接生婆」,甚至為了要建教會要具備建築設計及工程的專業技能。遇上迷信的地方,也就無可避免要充當「驅魔人」。
但時至今日,宣教地區已漸漸城巿化,並且隨著一些地區如創啟地區的限制,宣教士的條件亦有所改變,例如一些宣教士要以專業身份進入國家,除了要有專業外亦要有足夠的屬靈、事奉及跨文化等方面的裝備等。
神州華傳本身對宣教士進行五方面的職前訓練,可歸納成「PRICE」: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資源攝取(Resource Retrieving)、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和事工建立(Establishing Ministries),所涉及的範圍及深度甚廣,諸如成熟的靈命、穩定情緒、適應環境的體、能將信仰融入專業、有治家的能力、具聖經知識,能處理團隊及職場的人事關係、能開拓事工、既要栽培初信者,又要能帶領小組、進行一對一門訓等,真是百般武藝,殊不簡單。
但何俊明認為作為一個宣教士,裝備應因應不同的身份和位置而靈活調整,例如一些雙職的前線工作者因為有專職而不方便直接參與教會的事工,只能帶領小組查經之類的門訓事工,因此聖經裝備的要求或可調低,但他認為最低限度要有聖經概論,若可能則加上四福音、摩西五經、羅馬書等研讀,若條件再許可則有至少一、兩年的正規聖經裝備更理想。
又如事奉技巧裝備上亦是因事工而異,但他認為個人佈道是個必備,才能將福音告訴所遇到的人,因此他建議宣教士學會至少一種佈道法、以及會使用至少一種佈工具。此外他亦認為門訓是另一個必,因為除了讓人歸主外,「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也是耶穌的大使命的內容。他認為宣教士可以先學習門訓課程,試用有關材料並用在宣教工場上。
個人素質的裝備上,何俊明牧師首推宣教士要首懂「自律」,因為身在異地若沒人監督,生活根本無人知道,可能變得隨便及懶散,因此他建議宣教士學習為自己定時間表,並操練自律成為習慣。另一個是加強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例如體能的適應、學會開車或坐長途車,都是體能的訓練。
還有一點特別的是他提到要有彈性(flexible),因為宣教士的本國與宣教地文化有一定差異,團隊內不同人之間亦有差異,缺乏靈活性的話往往會將一己的習慣強加別人身上,容易生出人際衝突等問題,不能忽視。





